“阿爹阿婆,這邊晚上蚊子比較多,多噴噴驅蚊花露水。”近日,姑蘇區“百個小區百個團”的青年團員志愿者在平江街道裝駕橋社區打線里小區和南潭子里小區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時發現,這兩個小區的綠化比較茂盛,在投放點有很多蚊蟲,專門送去礦泉水、驅蚊花露水等。
在姑蘇區,像這樣參與垃圾分類的志愿者還有很多,而且垃圾分類志愿者始終沖在第一線。該區堅持以“黨委領導、政府推動;依法治理、全民參與;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片區先行,以片帶面”為原則,圍繞垃圾分類全覆蓋總目標,從加強分類投放源頭管理、加快終端設施建設、提升分類收運處置能力、營造全員參與氛圍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姑蘇區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品牌,推動全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垃圾分類督導組 提升垃圾分類準確率
“這個大骨不能分到廚余垃圾內,大骨不是易腐垃圾。”近日,吳鳳珍在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和泰家園巡查時,發現有志愿者誤將“豬大骨”分入廚余垃圾桶內,及時予以制止。據悉,為讓垃圾分類推廣更加專業,白洋灣街道成立垃圾分類督導組,打造一支專業的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夢之隊”。這支督導隊目前共7人,都是從志愿者中精挑細選出來,吳鳳珍就是成員之一。“我退休前從事環衛工作,有十多年垃圾分類相關工作經歷,對沿街垃圾桶標識、擺放,垃圾分類投放和運輸等很熟悉。”吳鳳珍表示,作為現場督導垃圾分類的志愿者,她一直耐心地給志愿者們和周圍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白洋灣街道垃圾分類專班工作人員介紹,在街道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志愿者,但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很多志愿者自身對垃圾分類理解不夠專業。為了將專業性很強的垃圾分類知識“由繁化簡”,變成“簡單易學”的語言,更好地向群眾推廣,該街道專門成立一支專業的督導組,負責指導、監督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彌補志愿者專業不夠、人手不足等問題。為了打造這支“夢之隊”,該街道除了在挑選人員上下功夫,還專門邀請了姑蘇區環衛部門派駐專業督導員,對組員進行業務培訓和實操演練,經過一周時間的試用才正式上崗。“我們把垃圾分類工作分為三個階段,即啟動宣傳階段、推動實施階段和自覺投放階段。”白洋灣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陸冠宏介紹,他們還要求督導組成員在日常工作中,扮演好“三大員”角色,即啟動宣傳階段的宣講員、推動實施階段的督查員和自覺投放階段的考核員。
為助力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共青團姑蘇區委發起并成立“百個小區百個團”垃圾分類青年志愿者服務團,組織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的青年黨員、團員,以及來自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的志愿者,每天18時到20時前往定點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志愿督導。自“百個小區百個團”活動啟動以來,姑蘇區已有280余人次在轄區垃圾分類試點區域提供了服務,團區委、街道團工委更是為志愿者們準備了口罩、手套、花露水、雨衣、飲用水等應急物資,保障志愿服務的安全開展。此外,吳門橋街道姑香社區黨委積極探索“黨建+社區服務”模式,以“大黨委”機制為依托,聯合“大黨委”成員蘇州自來水公司供水營業部蘇水惠民行動支部,結合小區自來水管道及污水管道,設計了一套垃圾房定向供水方案,快速組織人員安裝洗手池,助力勞動路100號的“三定一督”垃圾分類。
建造廚余垃圾處置點 垃圾減量率已達兩成
垃圾分類,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對廚余垃圾的收集與處置。位于江宇路的梅花廚余垃圾處置點于2019年4月投入運行,總建設面積510㎡,配有2臺日處理量5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建設總投入500余萬元,總計10噸/日的處置量可解決對大觀名園(南區)、天筑家園(南區)等周邊多個小區的廚余垃圾處置問題。
據悉,梅花廚余垃圾處置點的終端設備采用生物降解工藝,廚余垃圾經生物菌種發酵分解后轉化為少量殘渣,技術工藝新穎,科技含量高,24小時內對廚余垃圾的減重率可以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投入5噸的廚余垃圾,在經過24小時的降解后,最終會變成僅500公斤的殘渣,且產生的殘渣在二次加工后,還可以生產出有機肥料,最終實現全部資源化利用。姑蘇區環衛部門負責人陳進表示,梅花廚余垃圾處置點的建成,實現了快速處置周邊小區居民分類投放的廚余垃圾,有效縮短廚余垃圾暴露及運輸時間,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同時,環衛部門還在梅花廚余垃圾處置點設置了姑蘇區最大的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宣教點內有通過虛擬現實(VR)來體驗不同的垃圾分類場景,讓人們深刻了解垃圾分類,樹立人們的垃圾分類環保理念。自2019年9月投入使用以來,該處置點已舉辦了4場大型活動,接待參觀50余次。
目前,姑蘇區已建成16個廚余垃圾處置點,可實現日處置廚余垃圾48噸。今年1至6月,該區共收集處理廚余垃圾2595噸,超過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三定一督”小區的生活垃圾減量率已達到了20.69%。據悉,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廚余垃圾日產量正逐漸上升,姑蘇區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廚余垃圾處置終端建設。通過合理規劃、提前預估,姑蘇區對原有的6個傳統型垃圾轉運站進行轉型升級,同時新建2個大型廚余垃圾集中處置點,年內可實現新增處置能力170噸/日,可基本滿足姑蘇區廚余垃圾處置需求。
此外,姑蘇區還多渠道開展廚余垃圾處置設施建設,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酒店也開始自建小型廚余處置設施。同時,根據《2020年姑蘇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行動方案》,該區還將農貿市場有機垃圾就地處置工作納入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規范,明確新建、翻建市場必須同步配置就地處置點,實現從源頭抓好垃圾減量工作,持續鞏固垃圾分類工作成果。
試點開展街巷垃圾分類 年底80%小區“三定一督”
目前,姑蘇區已實行“三定一督”模式的小區有288個,占該區居民小區的61%,位列蘇州市第二。考慮到轄區零星小區、老舊小區較多,而且居民小區較為擁擠,場地緊張,相比蘇州大市其他區域,基礎條件較差,不管是垃圾集中投放點的選點,還是垃圾桶的儲存和清洗,在“三定一督”小區建設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為此,姑蘇區集思廣益,多次調研走訪周邊市區,學習吸收先進經驗,結合姑蘇區實際,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姑蘇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及處理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總結歸納了5種投放設施建設標準,讓各街道社區可以結合小區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設施建設類型,既滿足了姑蘇區復雜的環境要求,又實現了垃圾分類設施的規范統一。
此外,隨著姑蘇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特別是“三定一督”小區建設的推進,對姑蘇區分類收運能力、分類處置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除了廚余垃圾,姑蘇區還建設完成了大件垃圾、綠化垃圾等處置終端,同時不斷壯大收運隊伍和收運力量。同時,為加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環節的管控,姑蘇區對全區所有分類點實行“四不同”分類收運,并公布收運線路、時間、責任單位等相關信息,開發“姑蘇好運”大件垃圾、裝修垃圾預約服務軟件。這款上門收運垃圾的小程序自5月13日上線以來,已處理了195單清運業務。在得到居民好評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姑蘇區裝修垃圾、大件垃圾的收運處置效率。另外,自2020年7月1日起,蘇州市姑蘇城市清潔服務公司全面承接姑蘇區小區、街巷、公共機構及單位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收運業務,充分發揮起國資公司兜底保障功能,為姑蘇區垃圾分類工作筑牢后盾。
在加快推進“三定一督”小區設施建設的同時,姑蘇區還將試點開展街巷、零星樓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三定一督”工作。該區計劃結合老舊片區交通安防環境綜合整治、“兩小整治”等項目,在葑門子城片特別是同德里、同益里,滄浪西美片試點推進街巷、零星樓宇“三定一督”模式,同時探索移動收集模式,盡快形成可參照、可復制樣板,為下一步垃圾分類全面推廣打好基礎。
姑蘇區政府黨組成員,區城管委黨委書記、主任楊青松表示,姑蘇區將按照市、區垃圾分類工作總體部署,抓當前,保進度,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對垃圾分類工作確定的具體任務,至2020年底,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良性循環,“三定一督”小區占比達到80%,力爭達到100%。其中,至少一個街道實現全覆蓋。在確保分類質量的前提下,至2021年底小區實現全覆蓋。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探索制定完善居民積分管理制度,強化執法震懾保障等措施,激勵企業、居民群眾主動投入垃圾分類減量,主動建設和維護分類投放設施,實現從要我分、要我管,到我要分,我要管的轉變。(記者 管有明 蘇報通訊員 蘇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