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提升都市圈發展能級,縱深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
鄂州、黃石、黃岡三市作為武漢都市圈核心區城市,在同城一體化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就?武漢新城啟動建設將給三市帶來哪些機遇?三市又將如何對接武漢新城?省“兩會”期間,長江日報專訪了鄂州、黃石、黃岡三市市委書記、市長,分享各市在武漢都市圈建設發展中的思考與實踐。
“依武而昌”
(相關資料圖)
不斷提升武鄂同城化發展水平
——訪湖北省人大代表、
鄂州市委書記孫兵
湖北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書記孫兵。
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建成投用;主動融入武漢“965”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智能制造等產業……在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和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征途上,鄂州蹄疾步穩,風華正茂。
2022年7月,亞洲首座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正式投用。
1月15日,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書記孫兵在接受長江日報專訪時表示,武漢新城建設順應武漢向東發展的趨勢,以光谷—葛店為依托的武漢新城加速布局,鄂州作為全省重大戰略核心承載區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高質量發展邁入新的階段。
長江日報: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重大戰略任務。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武漢都市圈著力推進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批復。目前,武鄂同城化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孫兵:去年以來,鄂州市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緊扣“五同”工作要求,深入推進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區域協同規劃深度融合。積極參與編制《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武漢新城規劃》,與武漢、黃岡、黃石共同編制《湖北花湖臨空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黃鄂黃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等專項規劃,推動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二是交通物流網絡日趨完善。7月17日,花湖機場正式投運,已開通至北上廣等地8條客運航線、10個航點,至上海、深圳2條貨運航線。武漢地鐵11號線葛店段穩定運行,15條連接武漢道路貫通12條,武漢新城—花湖機場快速路開工建設,與黃石5條連接路、與黃岡連通的燕磯長江大橋等項目加快建設,武黃高速公路停止收費。
三是產業協作水平不斷提升。主動融入武漢“965”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智能制造等產業,葛店經開區187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130余家與武漢建立了緊密產業鏈協作關系。葛店經開區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入選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
四是科技創新高地加快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兩帶兩組團”創新空間初現雛形,20個重點項目落地開工,濱江科技新區啟動建設。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深入推進,47家企業與武漢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新引進科技成果33項。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翻番,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9.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0%。
五是民生服務共保有效拓展。省中醫院葛店院區、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梁子湖院區運轉良好,鄂州、武漢社保卡實現跨城通辦通用,公積金實現圈內互貸互認,41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圈內跨市通辦”,31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省內通辦”。
長江日報:日前出爐的《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沿江環湖將構建武漢新城、鄂州主城組團等八大城市組團,統籌推進武漢都市圈基礎設施、創新策源、產業協同、對外開放、公共服務、新型智慧、安全發展、生態綠色、要素市場等9個領域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這給鄂州帶來了哪些機遇?
孫兵:隨著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特別是以光谷—葛店為依托的武漢新城加速布局,鄂州作為全省重大戰略核心承載區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高質量發展邁入新的階段。
一是有利于加速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東湖高新區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速向萬億級邁進,推動“中國光谷”走向“世界光谷”。武漢新城建設順應武漢向東發展的趨勢,光谷產業溢出效應必將充分釋放,有利于區域資源要素的聚集流動,推動更多“高精尖新”產業項目落地鄂州。
二是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城市建設。光谷是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創新要素集聚,科創優勢明顯。隨著武漢新城建設推進,武漢作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科創資源優勢將進一步放大,對鄂州創新發展的輻射帶動進一步增強。未來,將會有更多鄂州企業有機會參與到武漢創新鏈上來,助推鄂州站上科技創新高地。
三是有利于充分發揮花湖機場功能。根據國內外機場發展經驗,腹地經濟支撐有力,機場才能強勁發展。武漢新城作為武鄂黃黃城市中心,是連接武漢與鄂州的關鍵節點,必將帶動花湖機場與武漢連接更緊、溝通更暢。這將為機場提供更廣闊腹地經濟資源,有助于打造“運全球、配全球”的國際一流航空物流樞紐,更好發揮區域經濟“動力源”作用。
四是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提出,將武漢新城打造成為“兩高地、兩中心、一樣板”,充分體現了以國際標準引領城市發展的鮮明導向。鄂州作為都市圈中與武漢聯系最為緊密的城市,將借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補齊城市功能短板,推動城市品質能級躍升。
長江日報:“古今兩鄂州,上下武昌城。”鄂州和武漢地域相連,人文相親,產業相通。下一步,鄂州將如何對接武漢新城啟動建設的機遇,加速武鄂同城發展?
孫兵:當前,鄂州“依武而昌”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已經到來。我們將按照《武鄂黃黃共同推進十大重點工程》任務要求,進一步對接武漢、服務武漢、融入武漢不斷提升武鄂同城化發展水平。
一是在打造樞紐上再發力。積極申報空港綜保區,加快推進航空口岸開放,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大力發展專業化航空貨運網絡,力爭今年開通國內貨運航線40條、國際貨運航線4條,客運航線10條以上。著力構建多式聯運體系,積極做好武鄂市域鐵路、機場高鐵聯絡線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武漢新城—花湖機場快速路等項目建設,全面打通與武漢連接路。
二是在產業協同上再發力。加快推進葛店經開區、臨空經濟區與武漢東湖高新區聯手共建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大健康產業園、光谷鄂州光電產業園。依托花湖機場,與黃石、黃岡協同發展臨空偏好型產業,共筑全國臨空經濟發展新高地。
三是在科技創新上再發力。進一步加快光谷科創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建設,加強與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等合作,積極推動鄂州(武漢)離岸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東湖科學城副中心。與武漢高校院所開展常態化產學研用合作,加快研發轉化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深化“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鄂州”模式。
四是在流域共治上再發力。認真落實“以流域綜合治理明確并守住安全底線”要求,嚴格執行安全管控負面清單。加大武漢新城沿梁子湖區域管控力度,嚴禁無序開發、違規占地,為武漢新城建設守好發展空間。建立健全梁子湖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席聯巡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把梁子湖建成國家級示范湖泊。
五是在民生同保上再發力。進一步加快都市圈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搭建公積金同城化服務平臺,逐步統一社保醫保標準,拓展便民服務“一卡通”功能,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一圈通辦”。
努力打造武漢都市圈
重要增長極
——訪湖北省人大代表、
黃石市市長吳之凌
湖北省人大代表、黃石市市長吳之凌。
武黃高速、武石城鐵、武陽高速,離岸科創園、光芯屏端網……武漢與黃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抱越緊。
省委書記王蒙徽參加黃石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全面對接武漢新城,全面對接花湖機場,搶抓機遇,加快建設武鄂黃黃的重要節點,努力打造武鄂黃黃重要增長極,更好更快推動武漢都市圈建設。
黃石新港正在全力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圖為繁忙的黃石新港碼頭。
1月15日,省人大代表、黃石市市長吳之凌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啟動武漢新城建設,標志著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進入快車道,將給黃石發展帶來戰略發展、空間拓展、產業轉型、擴大開放四個方面歷史性機遇。吳之凌表示,黃石將對標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兩會部署要求,以武漢新城啟動建設為契機,借勢借力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
長江日報:黃石與武漢,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產業相通。目前,黃石市在武漢都市圈同城一體化發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吳之凌:近年來,黃石始終把主動融入武漢都市圈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抓手。特別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以來,黃石融圈連廊的信心更足、決心更大、舉措更實,全力落實先行區建設要求,加快高質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一是暢聯武漢、通達全球的效率更高。武陽高速加快建設,武黃高速免費通行,西聯武漢新城、北接花湖機場的交通體系更加完善。2022年黃石外貿進出口額412億元,同比增長25.6%,開通黃漢歐“長江號”中歐班列并實現常態化運營,棋盤洲綜保區通過海關總署預驗收,港口吞吐能力達8000萬噸,“鐵水公空”四港聯動、多式聯運能級加速躍升。
二是產業協作的層次更深。黃石深度嵌入湖北省“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鏈,聞泰科技、銳科激光、聯新顯示等一大批電子信息頭部企業扎堆落戶,融通高科、諾德銅箔、弘盛銅業等重點項目競相發力,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加速聚集。2022年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02%、5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二。
三是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的活力更強。黃石率先在武漢投建離岸科創園,入駐創新型企業已近百家,創新聯動效應更加凸顯。總投資100億元的黃石科技城一期、總投資33億元的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新校區建成投用。黃石與華科大、武大等8所在漢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產業研究院。新增省級“瞪羚”企業15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08家,獲批四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入選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四是群眾享受“同城待遇”更加充分。公積金互認互貸、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惠民政策范圍不斷拓展,高頻服務事項“跨市通辦”達401個,市民對武漢都市圈發展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長江日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提升都市圈發展能級,縱深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這將會給黃石帶來哪些機遇?
吳之凌:啟動武漢新城建設,標志著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進入快車道,也標志著武漢都市圈規劃思想的重構,更加聚集聚力,進入了加速融合、加力騰飛的新階段,將給黃石發展帶來四個方面歷史性機遇。
一是戰略發展機遇。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這是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省級戰略交匯疊加,為黃石等周邊城市加快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武鄂黃黃將以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為抓手,以武漢新城的發展與光谷科創大走廊的布局為重點,未來將合力形成我國中部地區交通、產業、科技、人口、經濟密度最富集的發展區域,推動湖北由沿海開放的“后隊”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
二是空間拓展機遇。黃石目前實際建成區面積近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萬,城鎮化率66.7%,是全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貿流通中心。武漢新城建設將進一步促進以武黃高速為主要發展軸的東部城鎮組團連綿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沿線的城鎮化、工業化水平,為黃石對接武漢,優化空間布局、吸引人口集聚創造條件,進一步促進黃石—大冶組團發展,實現中等城市向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性跨越。
三是產業轉型機遇。黃石傳統產業優勢突出,產業集群特色明顯,擁有電子元器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和有色金屬等四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與武漢產業互補性強、錯位分工明顯、協同創新空間大。武漢新城建設,有助于深化完善“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黃石”“研發在武漢、制造在黃石”協同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
四是擴大開放機遇。黃石有6條高速公路過境,4座長江大橋連接一江兩岸,城區距花湖機場僅有8公里,還有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一批金字招牌,交通區位和開放功能優勢比較突出。武漢都市圈軌道、快速路、集疏運等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將讓黃石與世界的距離更近、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
長江日報:下一步,黃石計劃如何利用武漢新城啟動建設的機遇,加速推進同城一體化發展?
吳之凌:黃石將對標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兩會”部署要求,以武漢新城啟動建設為契機,借勢借力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
一是對標對表,優化發展空間布局。落實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高品質建設黃石—大冶組團,高水平推動光谷科創大走廊、沿江高質量發展帶“一廊一帶”發展。
二是聚焦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構筑立體交通體系。重點推進武陽高速、大廣高速東方山互通、機場高速二期“三條高速”,和武漢新城至黃石新港、大泉路、沿江大道“三條快速路”建設,謀劃實施福銀高鐵黃石段、新黃石鐵路綜合樞紐等軌道交通項目,加快黃石新港億噸大港建設,打造多式聯運航運中心。
三是突出武漢新城未來產業配套,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對標全省“三高地、兩基地”功能定位,重點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臨空制造服務等“四大優勢產業集群”,超前謀劃布局新產業、新賽道,促進區域產業合作、提升配套服務能力。
四是圍繞武漢新城公共服務供給,強化多元多層一體化發展支撐。建設國際化的教育、衛生、社區等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提升醫保、公積金等“跨市通辦”服務水平,推動都市圈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放大同城效應和整體優勢,實現以人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
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
重要功能區
——訪湖北省人大代表、
黃岡市市長李軍杰
湖北省人大代表、黃岡市市長李軍杰。
時代之問,黃岡作答——創新引領,區域協同,加速主城崛起, 加快全域振興,奮力打造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重要功能區,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貢獻黃岡力量。
2022年,黃黃高鐵開通運營,武漢至黃岡城際鐵路進一步延伸,武漢至黃梅乘高鐵最快僅需1.5小時。
1月15日,省人大代表、黃岡市市長李軍杰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岡主城組團距武漢新城組團中心直線距離僅28公里,燕磯長江大橋通車后至花湖機場僅15分鐘車程,處于核心圈層。黃岡戰略地位將顯著提升,必將成為重要增長極。黃岡將推動市區與光谷緊密協同,與花湖機場全面對接,與鄂州同城發展,與黃石功能互補,著力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功能。
長江日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武漢都市圈著力推進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2022年,黃岡市在武漢都市圈同城一體化發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軍杰: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獲國家批復,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統籌全局、謀劃長遠的戰略決策能力。全市上下歡欣鼓舞、倍加珍惜。我們搶抓歷史性機遇,謀定而動,謀定快動。
一是進一步明確在都市圈中的發展定位。立足黃岡實際、發展基礎,著眼于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確定加速主城崛起,加快全域振興,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功能區的目標定位。著力增強協同創新功能、商貿物流功能、文化旅游功能、農產品保供功能和生態宜居功能,把黃岡主城區打造成為全省科技新城、商貿強城、文旅名城,把黃岡全域建設成為全省綠色智造與創新轉化基地、特色農產品保障基地、紅色文旅與綠色康養基地、商貿物流基地。
二是全面融入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黃黃高鐵開通運營,燕磯長江大橋、武紅高速等硬聯通項目加快建設。鄂黃長江大橋9座以下客車免費通行。麻城開通中韓等鐵海聯運石材專列,英山茶葉中歐班列首發。黃岡市域鐵路、鄂黃第三過江通道等列入規劃布局。推進空港商貿物流基地建設,臨港新城綜合碼頭、浠水綠色建材碼頭開港運營,大別山國際博覽中心、智慧農博城、順豐冷運中心等開工建設。
三是構建區域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以黃岡高新區為主體,對市區3個園區進行整合,建設創新共同體,著力打造光谷東區。與東湖高新區共建的光谷黃岡科技園啟動二期項目,與省聯投共建的智能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圍繞東湖高新區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建立協同招商、產業配套機制,引進產業同鏈項目57個、投資額510億元。
打造光谷創新重要承載地。光谷科創大走廊黃岡功能區16個項目全面啟動,黃岡(光谷)離岸科創中心開園運營。與64所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與武大、華科大、中科院武漢分院等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45家。578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轉化成果9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30億元。加快科創型企業導入,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316家,高企突破70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163家。
推進公共服務共治共享。410項高頻事項“一圈通辦”,住房公積金實現都市圈內“打通用”。定點醫療機構、藥店開通了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服務。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與武漢建立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聯合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打擊非法機制砂行動。
長江日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提升都市圈發展能級,縱深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這將會給黃岡帶來哪些利好?
李軍杰:隨著《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武漢新城規劃》等落地實施,從交通、產業、城鎮、創新等多維度規劃布局來看,都市圈核心區向東發展的趨勢日益凸顯。黃岡處于光谷、花湖機場、陽邏港產業外溢交叉輻射地區,處于武鄂黃黃城市連綿區的核心位置,戰略地位將顯著提升。
規劃確定構建8大城市組團,重點加快建設武漢新城組團,打造主引擎。黃岡主城組團距武漢新城組團中心直線距離僅28公里,燕磯長江大橋通車后至花湖機場僅15分鐘車程。鐵水公空綜合交通要素齊全,農產品、石材、砂石等大宗貨物吞吐量大,具備構建“干線運輸+區域分撥”為特征的現代化多式聯運網絡的優越條件。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較大,有條件、有能力承接產業轉移。
黃岡是農業大市、生態大市、旅游大市、文化強市,文化旅游功能、農產品保供功能和生態宜居功能在都市圈中獨樹一幟。全市規上工業企業1451家、居全省第四,協同創新潛力巨大。全市人口規模僅次于武漢,市場容量優勢明顯。基于比較優勢分析,以及與都市圈城市,特別是與武漢形成的功能互補、產業協作、錯位發展邏輯關系,我們確定“三城五基地”的發展目標。
我堅信,隨著都市圈同城一體化發展的縱深推進,黃岡必將成為重要增長極,為全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出更大貢獻。
長江日報:下一步,黃岡計劃如何利用武漢新城啟動建設的機遇,加速推進武漢都市圈同城一體化發展?
李軍杰:我們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與武漢新城一體化發展,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功能區。
一是同城化賦能,加快提升主城區能級。以主城區為核心,以浠水、團風為兩翼,共同打造武鄂黃黃緊密聯系圈層。推動市區與光谷緊密協同,與花湖機場全面對接,與鄂州同城發展,與黃石功能互補,形成科技新城、商貿強城、文旅名城三個30至40平方公里的產城融合單元,承載百萬人口。以與光谷產業同鏈和協同創新為主要動力,全面提升黃岡高新區現代化、專業化建設和運營水平。加大樞紐、通道、網絡建設力度,加快燕磯長江大橋建設,推動鄂黃第三過江通道前期工作。啟動白潭湖—巴河片區商貿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結合城市更新,整合文化、旅游、教育和醫療康養等資源,提升城市風貌和品質,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二是供應鏈賦能,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聚焦優勢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打造質量高韌性強的供應鏈平臺,增強科技研發、人才金融、銷售流通、品牌建設等一體化服務功能,重塑產業鏈。面向光谷,量身定制專業園區、專項政策、專業服務,打造光谷產業創新發展重要承載地。主動配套光電子信息產業,聚焦芯、屏領域,引進細分領域目標企業。積極承接光谷生物城產業轉移,建設國家原料藥綠色生產基地、省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中藥材和健康食品為基礎、以醫藥生產加工為支撐,打造三產融合的生命健康千億產業。發展智能專用設備、新能源汽車等,布局智能機器人產業園。
三是綜合交通樞紐賦能,探索雙價值鏈模式。圍繞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共建、物流大通道建設等,加快硬聯通。推進京九鐵路、沿江港口、花湖空港多式聯運,構建現代交通物流體系。發揮交通樞紐功能,圍繞生產服務、商貿服務配套天網、地網,做強物聯網、專業園區等支撐體系,以供應鏈管理整合資源,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
四是面向都市圈流動人員和流動性消費,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服務業。把握都市圈經濟特點,把高品質服務業作為提升城市能級的突破口。在城鎮化地區,整合特色優勢資源,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市場化、特色化、品牌化融合發展,發展主客共享的文旅消費、夜間消費、康養消費,吸引外來人口。在農村地區,以田園綜合體為載體,充分挖掘特色農產品資源,融入文化民俗、養生養老、旅游休閑等元素,發展體驗式農文旅結合新模式,把好山好水好文化轉化為高品質的服務供給,吸引都市圈流動性人口和流動性消費。
五是創新鏈賦能,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擴大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推動增長方式轉變。高標準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黃岡功能區,做實離岸科創中心,配套建設科技加速器和特色專業園區,搭建前后臺一體化平臺。優化創新生態,加快科創企業導入,培育創新產業集群,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長江日報
(注: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27-85721622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