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家孩子四個多月了,最近是不是到了厭奶期了?”
“大夫,我們家孩子最近喂奶怎么喂都不吃,換奶瓶也不行,她是厭奶了嗎?”
“這種情況都持續兩周了,孩子會不會營養不良,不長個?”
在兒童保健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寶媽們咨詢孩子不吃奶的各種問題,同時家長們還把這段艱難的時期稱為寶寶的“厭奶期”。孩子真的會有“厭奶期”嗎?事實上在醫學中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孩子出現“厭奶”情況呢?
所謂厭奶,其實主要是家長的喂養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喂-養。
對于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如果是純母乳喂養,要按需哺乳;但對于奶粉喂養的孩子,好多家長認為是不是就要按時喂養,更有甚者,每頓吃多少毫升奶都要參照奶粉說明書上的量,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每個人對營養的需求都有差異,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樣的喂養方式,順應孩子的需求,才是喂養的關鍵。
順應喂養,就是不定時、不定量按需哺乳。孩子什么時候要吃奶?要吃多少奶?醫生不知道,媽媽也不知道,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所以什么時候喂?喂多少?不要問醫生,只能去觀察孩子。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該喂奶了?
好多新手媽媽以孩子哭作為喂養的條件,在這里提醒大家,按需喂養不是按哭喂養。
第一,孩子餓了會哭,但哭不一定是餓了,也可能是其他需求;第二,孩子餓了,哭是他最后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每頓奶都等哭了再喂,不利于親子依戀關系的建立,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餓了應該有什么樣的表現。
一般來說,新生兒饑餓時可以出現覓食反射、吸吮動作或者雙手舞動;嬰兒會表現不安、身體動作增加、把手放的嘴里吸吮、鬼臉、煩躁等,如果這個時候媽媽毫無反應,寶寶才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餓的需求。孩子吃飽了,會出現愉悅的表情、停止吸吮、頭轉開等,這時候就代表孩子吃飽了,即便奶沒喝完,也不要去喂了,否則就容易出現胃腸不適,導致孩子“厭奶”等一系列的問題。
寶寶出現厭奶情況,家長如何應對?
如果寶寶出現厭奶,家長首先不要焦慮,短期內厭奶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我們應及時調整孩子的喂養方式,盡可能順應孩子的需求喂養;另外,家長在給孩子哺乳時,盡可能選擇干擾少的環境內進行,房間內最好不要有其他人,可以拉上窗簾,減少光線刺激;此時,家長應多觀察孩子表現,如果孩子精神狀態、睡眠等尚可,就先觀察,若孩子出現發熱、嘔吐等其他癥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文/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兒早中心主治醫師陳彤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