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耀良向楊大卓傳授技藝。(內馬路社區供圖)
本報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徐雷
日前,28歲的四川古琴愛好者楊大卓乘火車趕到蘇州,向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內馬路社區的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黃耀良學藝,包括彈奏、打譜等。這是自今年4月1日起,他第3次千里迢迢從四川來蘇,向黃耀良請教。我之所以這么“堅持,是因為黃老先生人品好,琴彈得好、教得也好。”他說。
今年89歲的黃耀良一直專注于古琴藝術,不為名不為利,弟子已遍及國內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能培養出更多古琴傳承人,打出更多古琴琴譜,演奏出更多好聽的琴曲,將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師從吳門琴派宗師
黃耀良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音樂,還自學了琵琶,漸漸名聲在外。1955年,有個民間團體請他去演出。現場,蘇州市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看他琵琶彈得好,還把他推薦給了吳門琴派創始人吳蘭蓀,跟對方學琴。但因吳老先生患眼疾,黃耀良轉隨其子吳兆基學習古琴。吳兆基被譽為“吳門琴韻”的一代古琴宗師,以前不帶弟子,黃耀良也就成了吳兆基的第一個弟子。1957年,黃耀良被調到安徽省藝術專科學校工作,但他經常在暑假和寒假回蘇州,繼續求教于吳兆基老先生。在安徽工作期間,他還加入黃梅戲劇團樂隊,擔任首席伴奏。在音樂方面的不斷努力,也為他在古琴上的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退休后,黃耀良回到蘇州,第一時間就去找吳兆基老先生,交流古琴技藝。吳老先生有兩張古琴CD,只有聲音但沒有琴譜,而他只會彈古琴,卻不會“翻譯”古琴琴曲。當時,黃耀良主動提出,由他來把這兩張CD上的所有曲子“翻譯”成琴譜。
免費授藝還供弟子吃飯
因為長年傳授古琴技藝,黃耀良的弟子已遍及國內外。但他一開始教琴是不收錢的,后來因為學生一再請求,他才勉強收一點。
楊大卓來自四川農村,家境一般,但他愛好古琴,之前在四川也曾求教過其他古琴名家,但都被拒之門外。有一次,他機緣巧合之下在四川認識了黃老先生的徒弟,向對方請教了幾次,在交談中知道了黃耀良的為人,深感敬佩。后來,黃耀良的這位徒弟因為疾病不幸去世。楊大卓從師徒之間的書信中找到黃耀良在蘇州的住址,就千里迢迢來到蘇州拜師學藝。看到他對古琴藝術如此鐘愛,黃耀良不僅答應教他,而且分文不收,還供他吃飯。“我年輕時跟著老師學古琴,老師都是不收錢的。現在教人,我也不收錢,只要對方真心熱愛古琴藝術就行。”黃耀良說。
傳播古琴文化不遺余力
據黃耀良介紹,現在世上有3000多首古琴琴譜,但一般人只會彈其中的100多首曲子。究其原因,是這些琴譜都是古琴專有的減字譜,很少有人能看懂,而現在通常用的是簡譜。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這就需要打譜,也就是把古琴琴譜“翻譯”成簡譜。
“打譜需要很深厚的古琴知識和技藝,而且每個人打出譜的節奏、曲調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才有這么多的古琴琴譜沒有簡譜,導致很多人都不會彈。”黃耀良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古琴技藝,黃耀良一直對現有的古琴琴譜進行“翻譯”。不僅如此,他還重點培養有“靈性”的弟子打譜。
此外,黃耀良還編寫了古琴基礎教材《操縵集》,包括古琴入門、練習、演奏等。除了教學,他從來不參加比賽和商業活動。他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傳播古琴文化。
標簽: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