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相城區太平街道歷史底蘊深厚,非遺文化源遠流長,目前擁有11名市、區級非遺傳承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用工匠精神譜寫了一曲曲生命贊歌,其中,太平船模是這幅非遺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太平街道在這一地方特色文化上盤活“小資源”,做足“大文章”,為文旅融合的共生互促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展”精工之韻,做足宣傳文章
船模的魅力,在于細細品鑒其精工細節,一厘一毫蘊藏萬千心血,一分一寸盡顯優雅別致。位于太平沈橋的蘇州·陽澄湖舟船文化館陳列了非遺傳承人徐海林制作的100余件仿真船模以及各類修船和造船工具,堪稱一個小型博物館。走進展館,就像觀覽一部生動的水鄉舟船文化發展史,喚醒沉睡已久的年代記憶。此外,太平船模受邀參加海內外展覽20余次,斬獲多個工藝美術獎項,被多家博物館收藏,讓勞動人民身上精雕細琢、自強不息的工匠精神受世人矚目和瞻仰。
“揚”非遺之光,做足創作文章
優秀的文藝作品有著感染人心的力量,為了將太平船模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太平街道精心創編以徐海林生平事跡為素材的小品《一生堅守》,娓娓道來非遺傳承人的艱辛與不易,喚起社會公眾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展望非遺文化更光明的前景。該小品經過創作打磨、反復排演,已經在村級文藝匯演中面向群眾成功演出,為人們帶去鼓舞人心、催人上進的精神食糧。
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是非遺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時代命題。除了船模,太平非遺項目多多少少都面臨著傳承難問題,后繼乏人,社會關注度不足。近年來,太平街道持續開展非遺課堂,面向青少年學生,開設各類非遺項目體驗和學習課程,培養新時代的非遺“接班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但仍存在受眾群體窄、學徒興趣淺、課程設置少等問題,下一步,太平街道將注重在優秀文化傳承與時代主題結合中找到平衡點,探索出更科學的發展之路。
以匠心守初心,以熱忱鑄堅定。同非遺匠人一樣,太平街道也將繼續堅持走好非遺保護與傳承之路,探索“非遺+”的模式創新,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以非遺的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提供內生動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玉琴 通訊員 楊學新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