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十條優化措施發布后
針對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留言咨詢
以及網友關注的熱點問題
(相關資料圖)
蘇州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指揮部
進行了解答
↓↓↓
問
外地來(返)蘇州是否還需要“落地檢”和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答
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外地來返蘇州人員不再需要報備信息,不再開展“落地檢”和“三天三檢”。
問
為什么有些公共場所需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有些不需要?
答
除養老院、福利院、中小學、幼兒園、醫療機構等特殊場所外,其他場所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但是重要機關、大型企業及一些特定場所可由各縣級市(區)和主管單位落實防控措施。
問
買退熱藥還需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嗎?
答
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類藥品”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需要實名登記。
問
哪些人員需要“應檢盡檢”?
答
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和高風險區域人員按照相關規定“應檢盡檢”,其他人員“愿檢盡檢”。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問
核酸檢測陽性后應該居家隔離還是集中隔離?
答
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也可自愿選擇集中隔離收治。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密切接觸者采取居家隔離,也可自愿選擇集中隔離。
問
如果出現陽性,我們小區還會封控嗎?
答
將按樓棟、單元、樓層、住戶劃定高風險區,不會隨意擴大到小區、社區和街道(鄉鎮)等區域。不采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
問
如果發熱了,去哪里看?
答
不是所有發熱癥狀都需要到醫療機構就診。如確需就診,可至就近的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發熱診室等就診。非必要避免去大醫院的門診,減少聚集。關于全市發熱門診、發熱診室等情況,可以查詢《全市發熱門診、發熱診室及發熱診療站最新名單!》。
問
鄰居“陽”了,怎么保護自己?
答
(1)居家環境消毒要做對。推薦75%的酒精和含氯的消毒水(一般是指以次氯酸鈉為主要成分的“84”這類無機消毒液)擦拭地面、家具等,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一遍。對于容易腐蝕的物體表面或者手機、鍵盤等,可以用75%酒精或者酒精棉球、酒精棉片進行擦拭消毒。大面積物體表面擦拭或者大面積拖地請選用含氯消毒劑。注意有效氯濃度要達到500mg/L。
(2)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時。
(3)回家立即換拖鞋、脫外套,沒有直接接觸過感染者,無需格外消毒。
(4)外出隨身攜帶的包與物品,例如手機、鑰匙等,可噴灑75%的消毒酒精或者用酒精棉片擦拭,確保表面沒有病毒殘留。
問
居家的老年人是否應該接種疫苗?
答
應該接種。60歲以上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發重癥的危險人群,8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是重癥的高危人群。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強,即使親人是無癥狀感染者,一旦回到家里探望老年人,也很可能會把病毒傳染給老年人。
問
如何保障市民就醫?
答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分時段預約診療,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和首診負責制,為老人、兒童就診開設綠色通道。市民群眾可根據自身需要和就診意愿自行就診。對于急危重癥患者,醫療機構不得因無核酸檢測結果拒診或延誤救治,可在進行緊急救治的同時進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樣檢測。
問
如何保障社會正常運轉?
答
非高風險區不限制人員流動,不停工停產停業。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大型商超、各類藥店等正常保供,快遞外賣實行無接觸配送,確保食品供應新鮮安全、居民生活物資充足。將醫務人員、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電氣暖等保障基本醫療服務和社會正常運轉人員納入“白名單”管理。12345熱線將保持24小時暢通,及時解決大家的涉疫問題和訴求。
問
居家治療人員何時需要轉至醫院進行治療?
答
(1)呼吸困難或氣促。
(2)經藥物治療后體溫仍持續高于38.5℃,超過3天。
(3)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且不能控制。
(4)兒童出現嗜睡、持續拒食、喂養困難、持續腹瀉或嘔吐等情況。
(5)孕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憋氣等癥狀,或出現腹痛、陰道出血或流液、胎動異常等情況。
問
孕產婦該如何防護?如果發現自己陽性了怎么辦?
答
有妊娠計劃的女性最好在孕前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增強自身免疫力,盡量調整好身體狀態再懷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孕產婦要加強自我保護。孕產婦防護需做到以下關鍵點:出門、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到醫院就診時戴N95口罩,少去人員聚集場所;居家或在辦公室時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外出回來勤洗手。
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早孕人群,不應該盲目“終止妊娠”,新冠病毒宮內傳播概率較低。若在隔離期間出現出血、腹痛等情況,需及時就醫。哺乳期母親感染新冠后,在做好自我防護基礎上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嬰兒。
問
在哪里可以查詢有關的防疫信息?
答
可查詢“蘇周到”APP“防疫服務”專欄或“蘇州發布”微信公眾號以及各媒體微信公眾號服務欄中的“蘇州防疫信息服務平臺”。
當前
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
第一責任人
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
用公筷、勤消毒、保持社交距離”
等良好習慣
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