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行走蘇州城鄉大地,河流穿城而過,水清綠岸、魚翔淺底、候鳥翔集……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
(資料圖)
水是蘇州的靈魂,“東方水城”的美名,賦予蘇州獨特資源優勢和深厚文化底蘊。近年來,蘇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力城鄉污水治理一體化,做優古鎮水環境,構建“一軸、二帶、三群、五網、六廊”的幸福河湖格局,讓一城碧水映出“東方水城”新魅力。
盛澤潛龍渠公園 (蘇州市水務局供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面對新的發展要求,蘇州立足科學治水、系統治水、精準治水、高效治水,統籌做好“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四篇文章,全面推進幸福河湖串珠成鏈,書寫江南水鄉新畫卷。
用好科技手段
一體推進城鄉水治理
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江河湖泊貫穿城鄉,擁有“一江、百湖、萬河”的獨特水網。治水同治路,也是衡量城市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如何行之有效地監測水質、提高城鄉水環境質量?蘇州的解法是:將“治水”轉向“智水”,運用“科技+生態”治水手段呵護河湖清水,還綠于民。
走進盛澤鎮永平村沈家港,這里流水潺潺,清澈見底,釋放著原汁原味的江南農村之美。每天早上,年過七旬的阮老伯都要到村口的人工濕地散散步。
“小公園、大講究!這里干凈的水是廁所里經過處理的污水。”在永平村土生土長的阮老伯說,2019年村里38戶人家都接上了污水管道,而生活中的污水通過這座“神奇的公園”又變成了清水。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盛澤鎮建設局工作人員陳華告訴記者,被村民喻為“公園”的生活污水處理人工濕地,由污水處理站、生態濾池、生態景觀池組成,日均處理污水30噸,“生態濾池鋪設的泥沙、鵝卵石、水生植物讓水更清澈,流入景觀池后水可以養魚,還能用于農業灌溉”。
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不僅擁有“美貌”,還擁有“智慧”。在沈家港的污水處理站還安裝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對污水站進行智能化管理,將生活污水處理站點數據實時傳遞至監控中心,保證污水處理站工藝設備正常運行、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沈家港的美麗嬗變,是蘇州持續推進城鄉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蘇州將污水處理工作作為水環境改善的源頭治理之策,與其他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統籌部署、一體推進,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管網空白區和污水直排口。
強化智水蘇州平臺建設,探索建設“數字河道”。蘇州水務部門在市區部分河道部署了200多路高清視頻監控,通過這些視頻監控“觸手”,將河道視頻數據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至水利水務物聯網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24小時的監控判別,為河道治理保駕護航。
久久為功,必有回響。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8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3.2萬公里污水管網、672座污水泵站,污水日處理規模達443.4萬噸,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0%以上。2020年蘇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在省級評價中獲第一等次,2021年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擦亮水鄉名片
碧水環繞古鎮更江南
清晨7點,相城區黃埭鎮馮夢龍村,65歲的村民許忠良已駕駛著環衛船沿著河道打撈漂浮在河面上的樹葉、水草。
種了一輩子地的許忠良,今年年初有了新身份——河道保潔員,負責打撈馮夢龍村5條河道的垃圾,維護河道清潔。身份的轉變,許忠良很是驕傲,“現在水美岸綠,還要得益于對水環境的徹底治理”。
馮夢龍村是望虞河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之一,村民們原來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從2015年開始,實施農村污水治理,逐戶排查、逐點接納,今年上半年又進行了提升改造,確保生活污水應收盡收。“通過接管收集農村生活污水,建設河道生態浮島,馮夢龍村的水質從原來的Ⅳ類提升到Ⅲ類。”黃埭鎮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長顧萬利介紹說。
黃埭鎮因戰國春申君黃歇興修水利,筑成堰埭而得名。近年來,黃埭鎮把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消除劣質水體為總目標,聚焦突出問題與薄弱環節,全力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系統提升污水收集處理率,確保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一系列舉措讓河湖重新碧波蕩漾,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黃埭最美的底色。黃埭污水處理率提升至92%,120余條河道水質穩定達到IV類及以上。如今,漫步在這座千年古鎮,放眼望去,水清河暢、庭院整潔美麗,“綠樹村邊合,碧水房前繞”成為現實。
江南水鄉古鎮,是蘇州的“最美窗口”和閃亮名片。如何讓這張名片更加靚麗,更富江南風韻?蘇州著力于兩個好:把污水治理這項基礎工作做好、把水鄉古鎮的水環境治好。
為擦亮水鄉名片,2020年以來,蘇州每年召開全市江南水鄉古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座談會,共同謀劃全市水鄉古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工作。
通過持續多年的努力,2022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到86.7%和92.5%,周莊、沙溪、黎里、甪直等9個江南水鄉古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一組組“亮眼”數據,見證了水鄉古鎮水環境的治理成效。
接下來,蘇州將緊扣“水鄉”和“古鎮”兩個關鍵詞重點發力,打造打響“水韻沙溪”“水美錦溪”“水鄉客廳震澤”等一批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品牌,建成一批百姓和游客期盼的高品質清水河道;把“水鄉”“古鎮”“數字化”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數字賦能,加快數字化江南水鄉古鎮建設;打造一批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示范水體,系統恢復古鎮河道水網,重現“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水鄉風貌。
打造幸福河湖
機制創新描繪新畫卷
冬日暖陽下,吳江區盛澤鎮潛龍渠公園,從銀色風帆雕塑前往外遠眺,一座朱紅色的長橋橫臥水面,中央25公頃的天然湖泊潛龍渠與周邊綠色景觀帶錯落交織。
“小時候潛龍渠還是臭水浜的代名詞,如今變成生態綠肺。”90后青年馮祥,從小生活在盛澤,3年前成為水利站工作人員,守護起故鄉的河湖。在馮祥看來,潛龍渠水利風景區那瀲滟湖光背后,正是蘇州深化河湖長制、建設幸福河湖建設征程中交出的綠色答卷。
盛澤鎮既是全國聞名的紡織業重鎮,也是湖蕩密布、河港縱橫的水鄉古鎮,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始終是盛澤鎮面臨的重要課題。
秉持著一往無前的決心,盛澤摸索出一套“治理+管理”的水環境治理方案。全面推行河長制,對轄區水環境進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借力數字化賦能水環境治理,一張環境保護的“生態藍網”正在形成;與交界地區創建“聯合河長制”,破解跨界治水難題……
“綢都”治水,是蘇州不斷推進河湖長制走深走實的真實寫照。2017年以來,蘇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設立“河道主官”,建成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5500名河長湖長上崗履職,實現河湖全覆蓋。
跨界河湖有人管。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基礎上,蘇州創建聯合河長制,豐富五大聯合機制內涵,實現451條跨界河湖聯保共治全覆蓋。
堅持“消劣爭優”攻堅行動。蘇州以河湖長制為發力點,聚焦“抓兩頭、提中間”,制定“一片一策”治理方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生態修復等措施,2020年,全市932條城鄉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至目前整治劣V類水體857條。
近年來,蘇州以“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發展理念,推進幸福河湖集中連片建設,展現蘇州河湖“和諧之美”。幸福河湖建設五年行動計劃于2019年底啟動,到目前已建成幸福河湖1690條。
蘇州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習慶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將水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要求,持續深化治水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開展河湖治理,全面推進幸福河湖串珠成鏈,精心繪就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的幸福河湖畫卷。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