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黃橋村人大代表、議政代表攜手巾幗志愿者、團支部青年代表開展戶外聯合“會診窗”活動,旨在進一步完善黃橋花苑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居住人群的需求,打造地理優、環境優、設施優的“三優”小區。
以群眾為先,集民意解民憂
活動現場,人大代表、議政代表等人在小區里查看小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小區整體環境情況,與居民溝通,傾聽居民對新小區便民設施建設的需求和建議。“我覺得我們小區樓道缺少便民座椅,希望我們這些老年人下樓聊天有個坐的地方。”“希望能增加一些老年人健身設施,讓我們有個鍛煉的地方。”……本次活動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8條,并記錄在“會診清單本”上,力爭將群眾需求傳達到位、解決到位,做好群眾“傳聲筒”。
以網格為基,同參與共治理
黃橋村依托“代表進網格”模式,發揮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作用。每月組織轄區人大代表、議政代表共同參與文明創建、環境治理等工作,發現基層治理盲點。形成“代表格中轉、問題早發現、成果大家見”的社會治理格局。截至目前,已將轄區垃圾清運、樓道小廣告、增加公益廣告氛圍布置、亂停車現象等13類常態化問題整理成冊,協調村、物業雙方共同加大問題處置力度,不斷提升黃橋村社會治理能力。
以安全為重,查隱患再監督
“我發現我們樓棟存在電瓶車違規帶上樓現象,存在安全隱患。”“我們樓棟的消防栓玻璃破了。”“電瓶車通道的設計不合理,經常有人摔跤。”……在每月的代表接待日現場,群眾“下單”,代表“接單”。針對這些安全問題,人大代表、議政代表們會在第一時間與網格員到實地查看情況,將關乎群眾的生命安全問題從“紙上”落到“行動上”,并通過“回頭看”將問題的落實情況監督到位。
代表參與社會治理,助推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未來,黃橋村將繼續提升“代表進網格”工作實效,力爭實現代表聯系群眾常態化,讓“為民做主”變為“讓民做主”。
通訊員 金敏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添翼
校對 盛媛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