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重復在格子間敲打鍵盤,寫著相似的PPT和提案,忙著做地鐵罐頭中的沙丁魚。在重復的日常中,生活感逐漸消弭。
(資料圖)
所以我們渴望去“野”,渴望回鄉村看些與都市叢林不同的風景,去爬山、露營、野餐,擁抱自然。
但,究竟回哪個村?
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公布67個鄉村旅游業態創新示范產品、40個業態創新示范項目。即日起,蘇小游將通過十三設區市實地走訪,于每周《鄉遇美好》專欄帶來最真實的鄉村風光、游玩攻略、以及實際花費等,給你的周末安排當“導游”。
詩意不僅存在于遠方——不用刻意等長時間的假期,只要一個周六日就可以去看不一樣的風景。
首期,我們將帶你走近入選江蘇省鄉村旅游業態創新示范項目的
吳江“歸田長漾里”原生村落微更新項目。
蘇州吳江區平望鎮的“村上·長漾里”,通過收儲和租賃的方式,改造農民房屋,在整體設計改造上主張與鄉村的融合、共生和更新。
陽光、稻田和一群激情洋溢的年輕小伙伴——這才是美好鄉村該有的樣子。
95后余超剛到村上·長漾里工作才1個多月,他已經知道河中三只鴨子叫什么名字,村里哪位阿姨家的菜好吃。
余超每天最快樂的事,是到村里叔叔阿姨家蹭飯,這在“找時間約飯”的城里人看來遙遠至極,但也是在長漾里工作的95后、00后小伙伴們“竊取”情報的手段——為了“長漾里”與當地村民和諧共處,必須把小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
沒有照騙
一個外表普通的農家小院里,一面墻上爬滿盛開的木香花,院中茶座,喝一壺上好的正山小種,品一桌蘇式小食,夾著花香的微風習習,感覺擁有了宇宙最美春天。
就這一個小院,拍一個小時照片都不會覺得膩。
走在村上·長漾里的任意角落,就算再不愛上鏡的人,都有拍照的欲望——不同于按圖索驥的“網紅打卡”,而完全是被一點一滴“不經意間的小設計”而吊動起的腎上腺素。
一扇格子窗戶外的花朵、一塊石板上嬉戲的孩子、一片窗簾反射的微微泛黃的陽光,一眼浴缸外碧綠的麥田……
善于利用燈光的設計師,已經相當厲害,長漾里善于利用鄉村自然的設計師,是頂流。
一群有熱愛的人
村上研習所里,有一對精通古法“植物染”的手作夫婦。與我們平時看到的藍印花布印染不同,他們用樹葉、蔬菜等作為“染料”源和素材,在震澤真絲上作畫。
據說,草木染在古時蘇州是非常盛行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夫婦二人也是通過查閱史料摸索實踐了很久,才慢慢恢復草木染工藝。
草木染做成的真絲圍巾、真絲服裝,掛在衣架上沒什么特別。一旦“上身”,整個人立即熠熠生輝,氣質不凡。
草木染制成的圍巾、服裝完全沒有掉色煩惱。因為來自植物的色彩和同是植物的布料,結合相當緊密,事實上化學染料制品才更易掉色。
因為每一份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有一些特別好看的作品,他們都舍不得出售。
村上植澍美學空間里有一位多肉達人,她對多肉的迷戀和熱愛,能講上一天。
在這里,你能看到活了十幾年的多肉——長壽星,稀有多肉九尾狐……
正如大學畢業沒有去城市反而來村上工作的余超所說,“如果對鄉村,對自己的熱愛,不是真正的‘熱愛’,是無法堅持的。”
95后和60+村民
整個村上·長漾里的服務工作人員,由余超這樣的95、00后小伙伴和60歲以上的阿姨、叔叔(當地村民)組成。
因為游玩太過興致忘了時間,錯過了村里稻田餐廳的飯點。正著急時,一位阿姨,領著走進員工餐廳,端出員工餐,說,“只剩這三個菜了,你們先填飽肚子”!
從不好意思接受,到有種在農村“吃百家飯”的親切感,是在城市待久了的“社恐”們很難體會的情緒。
阿姨拉家常地一邊抱怨著忙的時候一天工作要十個小時,一邊笑著介紹整個村之前很差,現在確實好看……
當天晚上有團體客人在長漾里的田美美營地舉行篝火晚會和燒烤,氣氛高潮時,作為服務員的村民大叔自告奮勇為篝火點火——95后、00后小伙伴們,在與村民的接觸中,學習“人情世故課”;村民阿姨、叔叔們從小伙伴身上學會了環保意識和生活的儀式感。
這兩類看似毫不搭界的人,讓村上·長漾里,既有溫度,又生機勃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