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企業引才獎勵:每年新全職引進畢業2年內的大專(高級工)及以上畢業生超過30人的,按照超出人員2000元/人的標準予以獎勵,最高200萬元。
青年就業見習補貼:按照每人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60%給予單位就業見習補貼,給予留用率達一定要求的見習基地一次性見習補貼及指導管理費等。
人才個人租購房補貼:35周歲以下大專(高級工)及以上人才來我市相關企業工作的可享受500-3500元/月的租房補貼,補貼期限3年;本科(技師)及以上人才購房后可享受5萬-200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
【資料圖】
企業培養人才補貼則包含“訂單班”,按企業支付給院校合作費用的50%予以補助,單個“訂單班”最高補助10萬元;“新型學徒制”,學徒達到中級工及以上并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每人每年4000元-8000元補貼……在揚州,甚至是應屆畢業生應邀來揚求職面試,都可以享受1000元一次性求職面試補貼。而這些,只是2023年揚州市企業引才育才獎勵補貼新政的“冰山一角”。
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激活制勝“第一動力”
一顆種子,只有在生態環境適宜的地方才能生根發芽,人才競爭的關鍵,是環境之爭,更是服務所至。
4月3日,“2023揚子江企業家峰會暨百強青商揚州行”活動舉行。當日下午的揚子江企業家峰會上,來自全國工商業界的領導和企業家為揚州青年企業家人才服務中心揭牌。
在揚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抑或揚州人才公園,“一杯咖啡喝出一個產業”的故事為人才津津樂道。為了給人才搭建交流平臺,我市各地的產業園區甚至企業樓層大多設有咖啡座,或舉辦“咖啡文化周”等活動搭臺引才、交流信息,或了解企業發展困境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政府拿出真情實意、真招實策、真金白銀,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持續推進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涵養了“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生態。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發展的“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打造人人向往、人才薈萃的“好地方”總目標,堅持黨委決策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布局到哪里,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打響“追夢來揚 州到愛才”人才活動品牌。
樹立大抓人才鮮明導向。高規格召開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領導小組工作規則、人才辦工作細則、成員單位職責,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制定人才工作要點、“一把手”項目、招才引智重點活動和人才培訓項目等4部指導性文件,首次立項89個社科研究重點課題(人才專項)項目,加強人才引領戰略研究和理論指導。
結合揚州產業科創名城建設,聚焦“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發“第一資源”。按照“高于以往、優于周邊”的標準,出臺“人才新政15條”,制定覆蓋科創、教育、衛生、技能、文化、鄉土、青年、航空、數字等9大類人才群體的16部實施細則,構建揚州“人才政策3.0”體系。
聚焦我市“533”產業科創計劃,細分產業賽道,先后赴深圳、上海、武漢、西安、成都、重慶、長春舉辦7場2022“綠揚金鳳”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吸引1200多個高層次人才項目報名,達成意向合作近400項,成功落地50項。
舉辦“百名博士揚州實踐”“百所高校揚州行”“千名大學生看揚州”“千名大學生社會見習”等活動,吸引106所高校、135名博士、1250名大學生、1500名揚州籍在校大學生參加。
持續實施科技人才“揭榜掛帥”助企專項行動,促成技術轉移轉化、人才引進等合作98項,達成合同意向金額8800萬元……
電話10次不如見面1次。去年,市委人才辦牽頭,首次開展“三送三問”政策宣講活動,市縣聯動走訪10家省級以上園區和38家市級鄉鎮工業集中區,覆蓋近7000家企業。今年,在去年基礎上,市委人才辦主任單位牽頭聯系服務18個重大項目和人才集聚企業,進一步推動人才工作下沉、人才服務前移。
市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以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聚才的良方,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涵養一流人才發展環境,為揚州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建設“年輕態”城市,培育“更出彩”青年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
喜歡什么樣的城市,就選擇與什么樣的城市相逢吧!青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正在“好地方”加速上演。
4月1日,我市“人才政策”宣傳推介走進事業單位招考點,近3萬青年學子“追夢來揚”。
“揚州確實是個好地方,我很喜歡。”太原科技大學社會學碩士小衡是山西人,本科在讀時來揚州旅游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這次過來前就對揚州“青年人才20條”有所了解,詳細咨詢后當即表示,不管能不能考上事業單位,都想來揚州就業,因為同樣可以享受一攬子政策。
今年33歲的柳博士目前在上海某合資汽車品牌任汽車軟件開發工程師,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趨勢、地方發展環境比較關注。“我的夫人是揚州人。這次‘陪考’順便實地了解一下揚州的創業環境,理想的話,就陪夫人住回娘家不走了。”他表示。
這些實例從側面印證了揚州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引才魅力。由市委人才辦聯合團市委制定出臺的《揚州市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二十條措施》,涵蓋為青年人才來揚留揚創新創業提供服務和保障的方方面面,許多青年人才從中受惠得益,對揚州有了更多歸屬感、認同感。
“手續已經辦理好了,歡迎您入住!”3月21日上午,在位于揚州東站附近的揚州國際人才社區服務中心,公寓管家接待了兩名來揚求職的博士。記者了解到,揚州國際人才社區二期公寓上線僅半個月,新房預訂率就超過了60%,咨詢電話接連不斷。
人才公寓是引才留才的重要載體,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實踐。近些年,我市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務人才,出臺諸多福利政策的同時,還把人才公寓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國際人才社區是我市為吸引集聚人才,一站式解決人才短期住房需求而建設的高品質社區,其“拎包入住+管家服務+平臺賦能”的創新模式受到各類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青睞,入住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務,比真金白銀更比真情實意。我市打造青年人才來揚“第一站”,上線首批4家揚州青年人才驛站,去年人才公寓新啟動建設6286套、37.76萬㎡,新投入使用2302套、18.16萬㎡,累計存量9538套、71.91萬㎡,成為來揚青年人才的“最佳棲息地”。
構筑拴心留人的人才“軟環境”,是集聚人才的“硬支撐”,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之策。去年,揚州就以“高于以往、優于周邊”的標準制定“人才新政15條”,聚焦高校畢業生來揚州回揚州、技能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精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政策舉措,努力打造人人向往、人才薈萃的“好地方”。
“青年人才可以免費使用定點運動場館,高鐵站、機場的貴賓通道和貴賓室免費,公交免費,定點景區門票免費,從踏入揚州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去年5月應聘來揚的重慶大學學生趙思揚,不僅順利預約入住青年人才驛站,還拿到了揚州青年人才旅游券,并享受酒店、餐飲優惠政策。
構筑人才“強磁場”,以“人才活”帶動創新“滿盤活”
金融支持撬動更多資金,為有“才”者添“財”。在揚州,有一則故事在人才朋友圈廣為傳播。
5年前,市政府一筆300萬元的天使投資為企業“雪中送炭”;5年后,企業發展壯大,300萬元的股權投資溢價10多倍,但政府沒有“坐收漁利”,而是又給企業送了一份大禮——將投資溢價收益1996.35萬元獎補返還給企業。
去年8月29日上午,儀征汽車電子產業園內,江蘇澤景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濤從揚州市領導手中接過這張“沉甸甸”的支票時說,天使(人才)專項資金產生了較好的杠桿效應,目前已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澤景超4億元。他表示:“收到黨委和政府獎勵的這筆資金,在我看來,進一步體現了揚州重信守諾的契約精神、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對科創企業發展的重視,今后澤景將進一步努力,不斷壯大企業,用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稅收來回饋地方。”
以實打實的金融支持助力人才創新發展,這在揚州不是個案。僅去年,我市開通的“綠揚金鳳”人才金融卡就完成授信4.8億元;天使夢想基金資助15個項目、700萬元。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歷年累計資助“雙創團隊”20個、領軍人才957名、優秀博士人才1646名,經測算,平均每1元財政投入,能創造3.79元財政稅收。金融部門一位資深人士表示,揚州不斷豐富金融產品類型,陸續推出“人才貸”“人才投”等金融產品,使人才金融成為支撐人才創新創業的有力杠桿,形成人才、資本、產業充分活躍的發展生態。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揚州共識”,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魄力,推動“第一資源”轉化為“第一動力”。
“揚州的明天,商機無限、大有可為。”正如市委書記王進健在“2023揚子江企業家峰會暨百強青商揚州行”活動講話中指出的,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的交匯疊加,國家宏觀利好政策的密集投放、積極承接上海和蘇南產業梯度轉移的多重機遇,為揚州在區域競爭中加快發展、脫穎而出提供巨大的空間和寶貴的資源。
城市的發展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揚州將以“好于全省、優于蘇南”的標準,進一步完善引才機制,為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成為人人向往、人才薈萃特別是年輕人創業發展的夢想之城、創新創造的活力之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