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城市的燈塔,城市因書店而靈動,因閱讀而精彩。在4月23日第28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無錫聯合多家書店推出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面對生存困境,實體書店也在努力通過改變自我,以顏值更高、功能更復合的樣貌融入公眾的生活。就在不久前,無錫出臺了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文件,當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實體書店的建設,最高開出了50萬元的開辦獎勵,引發關注,為錫城實體書店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勁動力。
新政“輸血”力度前所未有
“喜歡在周末逛書店,給新的一周充充電。”“午休時,書店安靜的氛圍最治愈。”正如不少市民在采訪中所說,書店是喧鬧城市中靜謐的一隅。然而,實體書店的生存困境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為了能讓城市的燈塔常亮,在無錫市出臺的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文件中,對實體書店的發展給予了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不但包括對引入實體書店的獎勵,更鼓勵其加強自我‘造血’,既要引得進實體書店,更要留得住,讓其能行得踏實、走得長遠。”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資料圖片)
新政中提及,對新引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實體書店,經營面積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無錫將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一次性開辦獎勵。對經營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新開辦的專業特色書店,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對獲評江蘇“最美書店”的實體書店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
“這次無錫對于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猶如一場及時雨,讓無錫的書店經營者更具信心和勇氣。”無錫市全民閱讀促進會會長、無錫新華書店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黃茗磬告訴記者,無錫作為全國人均GDP第一的城市,理應在全民閱讀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財力,使閱讀覆蓋率、市民閱讀素養同樣走在全國前列。
鼓勵書店探索多元復合功能
政策的出臺,為實體書店起到了“輸血”作用,但書店要持久、更好地生存發展,自我“造血”才是關鍵。這些年,實體書店一直走在轉型的路上。那么未來的路,書店該怎么走?書店又該如何與時俱進?黃茗磬認為,“融合”將是未來實體書店最可行的方向。書店要有別具一格的設計感,要美;要有人文關懷,要成為“文化地標”;要走進讀者的行程,要走進讀者的生活。
行走無錫的書店,我們發現,“融合”趨勢明顯:萬象城的西西弗書店內,中間最顯著位置處就是各類特色文創;耘林閱府書店通過傳統非遺泥人與咖啡的結合,給人以全新文化體驗;較早入駐無錫的品牌連鎖書店大眾書局和字里行間也在通過各自的渠道販賣著不同的書店文化……其實,書店早已不再只是賣書,越來越多的書店開始注重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書店售賣與書無關的事物,有違它的本質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看似販賣文化的商業行為,也可以說是在重塑文化。商業和文化并不矛盾,文化可以為商業帶來機會,商業也可以反哺文化。
“無錫新華書店也會利用好新書城開業的契機,把書店建設成集閱讀、人文、生活、時尚為一體的文化地標,讀者的精神家園。”黃茗磬透露,書店將通過多元融合,建構以新技術、文化消費等業態為一體的資源貫通的立體運營模式,加快實體書店品牌、規模、功能的轉型升級,帶來閱讀推廣活動、文化服務、閱讀空間、閱讀交流平臺等增值文化服務。
搭建更多城市文化互動平臺
一座城市要有類似新華書店這樣大而全的綜合書店,也要有自帶流量、有著成熟運營體系的品牌連鎖書店,還需要有個性、有特色、有故事的小書店。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單純的購物并不能滿足他們了。在周末,想去滋養精神世界的人越來越多,各種文化沙龍活動也就出現在了各個書店中。
作為無錫創辦時間最長的獨立人文書店,百草園書店早已成為錫城的一處文化地標。書店搬到哪里,人們就追隨到哪里。書店定期會邀請作家、學者、藝術家前來開講,百草園書友會也成為了錫城持續時間最長、最為知名、最具人氣的人文沙龍。4月22日下午,江南大學的管樂教授就為百草園書店的書友送去了經典音樂的分享。不光是百草園書店,越來越多的錫城書店注重與讀者的互動,營建自己的讀者圈子。在耘林閱府書店,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文藝體驗活動。在潤生書局、樊登書店,“運河下午茶”訪談活動、新書發布會等文化活動更活躍著城市的文化氛圍。
當書店成為了互動場所,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陶養不再局限于書本之上。相較于過去單一的知識獲取方式,書店等文化空間帶來的豐富的文化活動,激起了人們參與文化交流與創造的熱情。為此,新政也鼓勵實體書店在提升文化影響力方面努力:對入駐運營滿一年,經營面積不小于500平方米,在提升商場、樓宇、社區等閱讀氛圍中發揮積極作用,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化影響力、服務輻射力的實體書店,按其經營場所年租金的60%給予補貼,補貼金額每年不超過30萬元。
“多元文化是書旅人文化空間存在的意義。”原惠山書局店長張征為現在經營著一家書旅人的企業,他告訴記者,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每年要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變化。而無錫出臺的這些政策,不僅是一次嘗試,更是一種突破,是對開辦書店的直接支持,也讓做得好的,優秀的書店得到了扶持,而有了政府的有效舉措,能讓書店走得更遠。
(來源:無錫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