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MU9191的飛行。C919飛機的研制凝聚了我國數十萬科研人員的心血,許多參與C919研制的高新技術企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其中包括不少無錫企業。而隨著C919商業化落地、大批量訂單交付,一批“搭乘”大飛機的產業鏈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公司正在為中國商飛數字化能力升級提供解決方案,這些訂單不僅服務于C919的商業化,也服務于ARJ21。”雪浪云執行總裁姜其強告訴記者。作為大飛機數字化建設的合作伙伴,雪浪云團隊持續深耕數據價值密度高的航空航天領域,為國產大飛機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從人工裝配到數據裝配、從單一試飛到協同試飛、從被動維修到主動保障,雪浪云聯合王堅大飛機工作室,打造全球首個連接大飛機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平臺;基于雪浪OS,在交付一架物理飛機的同時交付一架數字飛機,構建實物飛機的數字孿生體,深度融合客戶選型、生產制造、飛機交付、航線運行、維修維護和飛機退役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數據、幾何模型和知識模型,在數字空間“裝配”成整體。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葉片、新材料是無錫制造業的傳統強項,在參與C919研制的過程中,更多涉及精密控制系統的企業脫穎而出,并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中航雷華柯林斯(無錫)航空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負責為C919提供綜合監視系統。“整個系統研發歷時七年,背后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難、經歷了多少次試驗。”雷柯航電總經理樓敏炫介紹,航電系統相當于飛機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作為C919的核心航電系統之一,綜合監視系統號稱飛機的“千里眼”,由氣象雷達、空中防撞系統、近地警告系統、應答機組成,可以幫助大飛機探知500公里以外的情況,在起飛、巡航、進場和著陸等飛行過程中為飛行員提供實時準確的周邊飛行環境信息,為飛機飛行提供安全保障。
此外,國家超算無錫中心開展了C919多種飛行狀態的模擬,完成了C919大型客機相關特性的精細數值模擬,大大減少了風洞試驗次數,降低了設計成本;南航—無錫風電設計研究院的朱春玲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為C919進行防冰系統的測算,研究成果用于飛機結冰機理及防/除冰技術研究的結冰風洞,彌補了國內高校在結冰試驗基礎研究方面的空白;江蘇騰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動態密封及相關液壓傳動產品,解決了“跑冒滴漏”的痛點問題,是保障飛機安全性的關鍵;飛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商飛的供應商,為C919某類零件進行結構優化設計,3D打印出來之后減重達到30%以上,但性能沒有下降,綜合成本明顯下降;廣州廣電計量檢測無錫有限公司承擔了C919地面鑒定試航的大部分服務,包括航電、飛控、液壓、剎車等適航取證過程中的單元級和系統級鑒定試驗。
就在上周,濱湖區政府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民用航空電子系統項目,載體園區正是聚焦民用航空綜合監視系統、綜合防撞系統等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并積極導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一步放大航空航天產業在錫發展的集群效應。
據了解,目前無錫市共有航空航天核心企業102家,產品涵蓋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航空航天關鍵材料及相關配套等領域。隨著C919商業化落地,無錫市航空航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