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今年,我國將節約集約用地列為全國土地日的活動主題之一。“萬億再出發”的南通,發展任務艱巨,用地“瓶頸”凸顯。面對建設用地特別是工業用地供需矛盾,南通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提升新增建設用地供給質量、加強存量土地盤活處置,努力走出一條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
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近幾年,隨著鋰電池市場爆發式增長,企業營收、利稅顯著提升,拿地擴產迫在眉睫。得知企業的用地需求后,南通開發區資規部門開展摸排,發現企業周邊有兩家企業140畝低效土地可以盤活,并且廠房可以二次利用。最終,企業以“帶資產掛牌”方式獲得這塊“熟地”,擴產項目落地實施的時間比計劃提前了大半年。
近年來,南通堅持產業興市,制造強市,土地資源成為發展的要素瓶頸。特別是制造業集聚的先發地區,供需矛盾更加凸顯。在海安,“十四五”期間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41萬畝總建設用地,目前已所剩無幾。在南通開發區,早在2021年,產業開發用地就僅剩47個地塊4500多畝。“攤大餅”式發展難以為繼,各地紛紛優化用地結構、推動優質項目落地。南通開發區就劍指集約程度不高的低效用地,自2021年實施“空間再造”行動以來,已累計騰退低效產業用地6000 余畝,對急需落地的新興產業、科創型項目采用“帶資產掛牌”方式供地,有效節約了建設資金,平均壓縮項目建設時限55%,最快的項目實現3個月內投產。
精準高效保障項目落地,南通推出28條“硬措施”,推動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比如實行“土地出讓合同+投資發展監管協議”供應方式,推行30年彈性出讓,實施差別化地價政策,鼓勵混合產業用途等。用地同樣緊張的主城崇川,通過存量載體資產再利用,變“資源存量”為“發展增量”,打造都市工業綜合體,實現企業、項目、資金、人才、技術集聚和規模發展。位于崇川經濟開發區的中國電子東部智谷產業園建筑面積約31萬平方米,園區設計容積率在2.0以上,目前已經吸引了20多家企業意向入駐,投資強度全市領先。
下階段,南通還將抓好源頭準入,強化項目監管,優化產業布局,深化綜合評價,完善考核體系,確保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