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被他人冒用,一夜之間成為某公司股東,被冒名者不但不能從股東身份中獲益,反而可能面臨承擔債務、民事糾紛及行政處罰的法律風險,給被冒名者的生活、工作帶來無盡的困擾。7月8日,記者獲悉,近日,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化解了一起涉及48人的冒名股東工商登記行政爭議案。
【資料圖】
丹徒區人民檢察院介紹,2022年9月,某地公務人員楊某,被納入了副科級領導職務考察對象,很快人事程序進入到了政治審查環節,楊某卻收到考察部門的通知,稱“需要其說明涉嫌經商辦企業的違紀情況”,說他是A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楊某非常意外。當事人楊某介紹:“這個企業我是股東,而且是合伙的股東。我感到很詫異,我本人并沒有投資,怎么會有企業呢?公務員是不允許經商辦企業的,這是公務員法規定的。”
無奈之下,2022年9月26日,楊某聘請律師,向A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的丹徒區行政審批局提出申請,要求撤銷自己的股東身份,但是過程并不順利。鎮江市丹徒區行政審批局副局長劉剛介紹:“這家投資有限公司在變更登記的時候,程序合法,手續也是齊全的,但是楊某也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身份是被冒用的,因此是不同意撤銷的。”
隨后,楊某向丹徒法院提起股東資格確認糾紛民事訴訟,但法院審理后認為,楊某應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這個問題,故裁定駁回起訴。楊某又向集中管轄鎮江市行政訴訟案件的潤州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考慮到案情復雜,今年3月,潤州區人民法院啟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機制,聯合涉案屬地檢察機關協同辦案,丹徒區人民檢察院能動履職,積極開展調查取證工作。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姚磊介紹:“本案的關鍵在于查明楊某身份是否被冒用,A投資有限公司在企業登記材料中楊某的簽字是否為其本人簽字。”
圍繞案件審查重點,鎮江丹徒區人民檢察院辦案檢察官姚磊和同事們認真閱卷,多次走訪行政審批局、法院、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單位,進行案件調查,同時,對時任A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某等工作人員展開詢問。時任A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某介紹:“這48個人包括楊某在內,身份證信息都是通過網上、還有丟失的證件獲得的,中介說所有東西都可以代辦,都不是真實的。”
據陳某陳述,A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持股平臺,按照投資方要求,該平臺必須滿足規定的股東數量才能完成接下來的融資流程。2019年7月,急需資金融入的陳某,委托公司登記代辦中介機構,偽造了一份含有48名自然人身份信息的企業登記材料。陳某介紹:“當時登記不需要身份證原件,只要簽字和身份證復印件就可以了,后來就安排工作人員張某、錢某,到工商登記部門申請了企業股東的變更登記,申請材料中的簽名都是找人代簽的。”
為了進一步查明案件事實,丹徒區人民檢察院還調取了楊某的出行記錄,發現楊某從未來過A投資有限公司注冊登記所在地丹徒轄區。同時,檢察機關對企業登記材料中的楊某簽名進行筆跡鑒定,發現楊某的真實筆跡與材料中簽署的名字筆跡不符。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助理裴婭穎介紹:“同時我們通過調取銀行的流水,社保信息等發現A公司并沒有對外實際經營,對外也沒有任何的債權債務,因此可以推定該公司實則是一家空殼公司。”
至此,楊某“股東”身份的來龍去脈真相大白。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也重新啟動了對楊某的干部任用考察程序,但是丹徒區人民檢察院參與行政爭議化解并未就此止步。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姚磊介紹:“另外還有47名被冒名的股東,為了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們組織召開了一場由行政審批局、司法局、專家學者、律師代表、人大代表等一起參加的案件研討會。”
2023年4月6日,研討人員發現,想要同時撤銷其他47名被冒名的股東身份,可以通過申請注銷公司來徹底解決,但是,這一辦法實際上并不可行。姚磊介紹:“因為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申請注銷公司必須經持有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而A投資有限公司都是被冒用的股東而且他們分布在全國不同地方,有的是四川、貴州、黑龍江,有的甚至無法聯系,所以根本無法召開股東會。”
為切實保障涉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研討人員最終商討確定,由檢察機關依據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制發檢察建議,由登記機關將公司涉嫌冒名登記的情況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作出撤銷登記的決定。
另外,由于該48人被冒名以股東身份登記了A投資有限公司,這也導致所有人都需要繳納部分個人所得稅。針對這一問題,丹徒區人民檢察院向丹徒區稅務局發出 協查函 ,建議妥善處理楊某等人相關稅務問題。丹徒區稅務局收到 協查函 后,高度重視,迅速召開專題會議討論研究解決辦法。國家稅務總局鎮江市丹徒區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一級行政執法員李雪豐介紹:“區局經過跟納稅人電話聯系以及各業務股室之間的協調,形成了一套專項的應對方案,現在已經把包括楊某在內的48個人出現的該問題全部進行了解決。”
(來源:江蘇城市頻道/胡艷 鎮江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