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引發的疫情期間,全國數千萬學生在線上教育平臺迎來新學期。在開學的第一周,全國300多個城市的數十萬教師變身主播,通過阿里、騰訊和網易等互聯網公司旗下線上教育平臺讓學生們實現“在家上課”。在線下培訓機構全面停課之際,線上教育又快速承接線下需求、聚集流量,在這個特殊時期迎來一次爆發式增長。
用戶需求猛增
A股自春節開盤后,在線教育板塊迎來一波大漲行情。2月12日,在線教育概念股全線飄紅,板塊漲幅2.91%。在美股,在線教育中概股也表現火熱,去年在紐交所上市的網易有道11日上漲39.48%。當日,其他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掛牌上市的中概股教育股幾乎清一色大漲,“跟誰學”上漲4.56%,;好未來上漲3.37%,51Talk上漲21.06%,流利說上漲15.13%。資本市場對中國在線教育產業持續看好。
“這次疫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強迫型市場教育機會。”紹興小黑板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何威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開發的線上家教工具App“課桌”在去年11月6日上線,疫情暴發前累計用戶量大概有一萬多人,到現在猛增到20萬人。“從大年初一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在加班,從技術支持、運營服務還有研發方面都需要跟上猛增的用戶需求。”
新時代證券分析師姚軒杰表示,在線教育的優勢在本次疫情發生期間再次凸顯,解決了教育資源不能異地、分散化使用的問題,證明教育信息化實施的必要性。姚軒杰認為,在線教育迎來快速發展,主要增量將來自于三、四線城市。
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是主體
從在線教育的教育對象來看,目前可分為學前教育、K12教育(泛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等類別。第三方數據機構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高等學歷教育及職業培訓一直是中國在線教育的市場主體,占整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的80%左右。2012年時,高等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幾乎占了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的90%。但2018年,高等學歷教育占比降至53.3%,職業培訓需求則依舊旺盛,保持在24.8%。此外,K12教育快速增長,占比在6年時間內幾乎翻倍,但依舊與職業培訓和高等學歷教育存在一定差距。
據MobTech大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接近4億,同比增長超過兩成。在過去一年里,在線教育以其能夠突破地域空間的特性,成為家長和學子的優選項,成為多方角逐的競技場。
國內多個科技、媒體巨頭紛紛開始在線教育領域布局。去年年底,知乎與快手共同發布“快知計劃”,拿出百億流量扶持知識創作者。字節跳動投資K12大數據精準教學運營商極課大數據,以及投資早教內容提供商HnR新升力。在此之前,騰訊向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平臺VIPKID投資1.5億美元,并宣布正式成立“騰訊教育”,向個人、學校、教育機構、教育管理部門,提供智能連接、智能教學、智能科研和智能管理等服務。抖音也公開提到平臺對教育領域的支持。
成本與互動問題尚待解決
在線教育在過去若干年從無到有,持續發展,但也遇到了獲取客戶成本高昂的問題,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發文稱,線上教育這一模式的局限性開始顯現。VIPKID和DaDa英語等在線英語培訓機構,從騰訊、老虎環球基金和紅杉資本等投資機構獲取資金,雇用國外英語教師。由于該行業幾乎沒有入門壁壘,包括Gogokid和滬江教育在內的多家競爭對手紛紛涌入這一市場,很多機構不得不開始靠“燒錢”來贏得市場份額,而且贏利之路并不清晰。
報道援引教育科技公司前高管和投資者的觀點表示,這種商業模式的一大缺陷是獲取客戶成本高昂。DaDa英語的一位前高管表示,簽約一年后,一個家庭在平臺上的平均花費是1萬元人民幣。但這些平臺通常為每個家庭投入8000元至1.5萬元人民幣,用于支持試聽課程、教師的推薦獎金,以及銷售人員的傭金。獲取客戶的成本超過了收入,使得公司難以盈利。文章援引一位科技投資者的觀點表示,一個主要問題是,教育科技服務“對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真的很貴”。
與此同時,在“線上復課”的第一周,受制于技術條件等原因,部分學生、教師紛紛反饋稱,在線教育平臺直播課程效果并不理想,屢屢出現信號中斷和師生交流不暢等問題,一些教師也坦言,此前從未嘗試過直播教學,適應這一新模式尚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