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周市鎮推行“存量變革”,打造北中環產業科創帶,探索“工業上樓”——
原材料加熱,機器人抓取,放入模具壓制,迅速冷卻……只需5秒,一塊汽車A柱零部件就完成了。繼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條熱沖壓生產線、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之后,位于昆山市周市鎮的蘇州普熱斯勒先進成型技術有限公司又在全球率先研發出全自動激光落料技術,一年可節省3%至10%的原材料。
在周市,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呈現集群化發展之勢,像普熱斯勒這樣占據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頂端的并非個例。面對資源要素趨緊、生態環境制約,周市鎮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在落后產能上做“減法”、在高端產業上做“加法”、在畝均效益上做“乘法”,全力打好創新引領發展的“主動仗”、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戰”、促進質量變革的“組合拳”,徹底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2019年,周市鎮實現年度考核昆山市鄉鎮“三連冠”,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千強鎮第26位,蟬聯蘇州市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地區。
在落后產能上做“減法”,“存量變革”激活“沉睡”土地
近日,周市鎮嘉美科技孵化園入選蘇州市2020年度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擬推薦名單。多年前,這里是讓當地安全、環保部門頭疼的低端工業園,不僅有紙箱加工作坊、廢品收購站,還有人在這里養雞養鴨。
在周市鎮財政和經濟發展局指導支持下,騰退落后產能,委托資深運營團隊管理,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并成立昆山美嘉科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服務,一個新興產業孵育基地在這里崛起。目前,已累計孵化創業企業及團隊45家,其中通過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88個,成為周市鎮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城市建設已步入存量發展階段,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既是破解土地資源瓶頸的有效抓手,也是承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周市是北部工業重鎮,小微企業多、安全隱患也多,“傳統優勢”成了“發展痛點”,一場向“舊動能”開刀的“存量變革”勢在必行。
周市鎮持續推進“331”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藍盾護航”百日行動,結合群租廠區整治,在全鎮范圍內開展老舊工業小區改造及高企政策宣傳,激活“沉睡”用地、盤活存量土地,鼓勵企業主擇優選擇承租戶,提升工業小區整體面貌和入駐企業質量,擴大高企培育覆蓋面,打造經濟發展新載體。同時,按照高企認定標準,制定《周市鎮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調查表》,發動安環網格員全面排查全鎮“藍籌股”型創新企業,根據不同工業區的特點和需求,為其牽線搭橋,推動集群化發展,形成川崎機器人產業園、昆士萊照明眾創空間、昆北空天裝備科技園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科技孵化器,開辟出轉型升級新空間。
在高端產業上做“加法”,爭“強”引“智”打造北中環產業科創帶
提到大飛機,周市人很自豪。
位于金茂路的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實驗裝備相繼到位,研發人員不斷進駐,首臺高性能鋁合金液態3D 打印智能裝備正在進行聯合組裝調試,將破解我國大飛機制造關鍵材料的“卡脖子”難題,推動實現重要航空鋁材生產技術的自主可控。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脊梁,而高端產業則讓城市站得更直、走得更遠。周市鎮堅持“自轉”圍繞“公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疊加機遇,依托人才科創企業專項服務月、“千企百校萬里行”等活動,收集、梳理、分析技術需求,找到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難點,借助“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平臺,向全球發布需求清單,征集解決方案。僅去年,周市鎮分領域精準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30場,實現新增合作項目120項,最終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關10個。
既要引得進,更要育得出。在爭“強”引“智”的基礎上,周市鎮深入開展科技企業“小升高”工程,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理出到期高企、入庫培育企業、首次申報企業3張清單,出臺多項扶持政策,鼓勵小微企業通過招募人才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為規上企業。
在相關部門的高效服務下,現有優質企業不斷向“智造”轉型:油機機械工業(昆山)有限公司研發出了機床自動化流水線,企業盈利翻了一番;昆山宏致電子有限公司開展大功率高速新能源汽車連接器、微型快速散熱高精密汽車連接器等多個項目的研發,成功實現新產品產業化;昆山凱迪汽車電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高性能氣油混合獨立點火線圈,配套投入全自動點火線圈生產流水線,新增銷售收入3億元。
依托良好的科創產業發展基礎,周市鎮串珠成鏈,推出“1+3+N”產業科創布局,投資7.3億元,打造1個漢浦塘科創核心區,建設北中環眾創集群、339科創產業園、北昆山先進制造業加速集群3個科創載體,引進多家高校智力資源,打造上海交大新材料與智能裝備產業園、智能機器人產業園以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究和產業孵化園等N個專業度高、科技性強的產業發展基地,著力構建創新氛圍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的“北中環產業科創帶”,一片孕育著無限張力的科創沃土正在厚積薄發。
在畝均效益上做“乘法”,“工業上樓”向天空要“空間”
高樓大廈里不僅有時尚餐飲、創意書吧、高端寫字間,還有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這一前沿的“工業上樓”構想在周市寫下新篇。
在蘇南地區,土地越來越稀缺。資源瓶頸如何破解?昆山找到一個“密碼”:向存量要增量,從增量提質量,提升土地“含金量”。“密碼”很簡單,兩個字母Ma;內涵很豐富,用“含智量”提純“含金量”。
去年,周市蒲公英智能制造加速產業園、銥工場周市科創產業園等兩宗Ma用地項目獲批建設,打開了資源空間的“新算法”。以蒲公英園區為例,該園區總建筑面積為原來的3.6倍,其中用于工業生產的面積從1.7萬平方米增加到3.65萬平方米,除地下車位外,地上新建1.3萬平方米的辦公、商業、人才公寓等配套用房。與傳統工業用地1.0的容積率相比,蒲公英智能制造加速產業園項目通過突破層高限制,容積率可達3.0,并對標國內一流城市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開啟“創業載體+創業服務+創業投資”三位一體的獨特模式。
此外,園區提供完善的商業配套服務,如智慧共享餐廳、24小時品牌便利店等,配專屬人才公寓約1萬平方米。目前首批意向入園項目已有16個,主要集中在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領域等高端人才科創領域。一期將于7月底正式開園,畝均銷售預計可達1600萬元,二期將同步開建。而銥工場周市科創產業園也處于開工建設的緊張準備階段。
在審批方面無可借鑒的經驗,周市鎮行政審批局積極探索審批方案,針對項目的特殊性,精心制定“蒲公英、銥工場工改Ma審批流程圖”和審批時序清單,掛圖作戰,形成“一企一策”精準服務方案,讓企業少跑退、服務多跑路,主動靠前服務。
周市鎮財政和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韓俊告訴記者,通過部門聯動、模擬審批,全過程指導以及容缺受理、開辟綠色通道等,加速推進了兩宗Ma用地項目的啟動進程。與鎮建設局、資規分局等部門聯動,空間準入、土地評估、立項、環評、方案設計同步辦理,全面壓縮了各環節的報建時間;提前為企業梳理項目審批的全部流程,建立專項工作群,與項目報建人、設計方等全程實時互動聯系,第一時間溝通協商、解決問題;由于工改Ma涉及到用地性質的改變,若按照常規的審批流程,規劃設計方案審批約需2個月,周市鎮政府緊急召開會議同意容缺辦理,加上審批局前期預審指導,規劃設計方案僅用了2個工作日完成審批……
審視周市,這里始終展現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拼搏姿態,激蕩著“爭第一、創唯一”的自信表達。周市鎮黨委書記陳建中表示,周市鎮必須搶抓昆山打造全域協同、集群發展的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機遇,整體推進“1+3+N”北中環產業科創帶建設,加快一批項目落地、人才落戶和成果轉化。要立足高端裝備制造和智能制造兩大板塊,瞄準旗艦型、龍頭型大項目、新項目持續發力,全面提升特色產業能級。要加速產業資源聚合,以完整的產業鏈為核心、完善的產業配套為支持、完備的生活配套為保障,將周市建設成一座產業集聚、才智涌流的科創新城。(記者 朱新國 占長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