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從江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站“領導介紹”欄獲悉,胡建軍已任該局黨組書記、局長。
(相關資料圖)
據省委組織部2月23日發布的省管領導干部任前公示,連云港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胡建軍擬任省級機關正職。
公開簡歷顯示,胡建軍生于1966年8月,曾任江蘇省財政廳稅政處(法規處)處長。2011年6月至2017年5月,胡建軍在宿遷市沭陽縣任職,先后任副縣長、縣長、縣委書記,2015年兼任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2017年調任連云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20年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2021年任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
求真務實看問題
2016年,江蘇省委創辦了縣委書記工作講壇制度,每期從蘇南、蘇中、蘇北,各選擇幾名縣(區)委書記在工作講壇上同場競技,向省委和全省干部匯報。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強表示,縣級工作和縣級班子建設至關重要,縣一級對上要“通天線”,對下要“接地氣”,江蘇發展有今天這樣一個好的局面,縣一級挑了大梁。
胡建軍作為沭陽縣委書記,在第二期縣委書記工作講壇上發言,胡建軍表示,沭陽戶籍人口195萬,但全縣也有23.1萬低收入人口,是全省最大的經濟薄弱縣。縣委堅持把形勢要求看清楚、把縣情實際想明白,把具體工作干實在,努力向實干要實績。
從問題出發,胡建軍談到鄉鎮問題時說,近八成的群眾來信來訪都與村居干部有關,因此沭陽出臺了村居干部行為規范手冊,推行黨群議事會制度,一年清理了561名不合格村居干部。不少鄉鎮財政數字很高,為民辦事沒錢,沭陽就提出“地稅要實量、國稅要增量”,努力把政府的家底做實。
面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胡建軍坦言,有人說沭陽,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城鄉面貌反差巨大。為此,沭陽以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三年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000多公里,區域供水通村達戶率82%,每年投入近億元,在鄉鎮民營醫院全面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兩年投入4億多元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中小學一樣開起了外語和音體美課程。
從胡建軍發言中可以看出,在任沭陽期間,縣委縣政府魄力十足,從改革到民生問題,“求真務實”的風格貫穿工作始終。
曾主政第一貧困縣
沭陽縣作為曾經江蘇第一的貧困縣,作為當地的主政者,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
2017年沭陽縣的兩會工作報告,回顧了沭陽五年的發展,報告中提到,沭陽連續五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全國排名升至第41位,省內排名第15位。2016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了71.75億元,總量穩居蘇北21縣(市)首位。
另一組數字也可以看出,胡建軍在任期間沭陽的發展,2010年,沭陽GDP總量剛突破300億元。到2011年、2013年、2015年GDP總量連續突破400億元、500億元、600億元大關。五年時間GDP總量在蘇北一直穩居第3位,GDP總量增加了1.04倍,年均增速達15.4%,“十二五”實現了翻番的目標。
從產業發展來看,2016年,沭陽就實現了工業銷售收入501億元,位居蘇北21縣(市)的第二名,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沭陽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是當時蘇北五市中唯一一家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開發區。
而農業方面,沭陽成功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走出一條“互聯網+三農”的沭陽模式,而主打的特色花木產業更是發展壯大,產值突破6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花木主產區和集散中心,成功獲評“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
2017年的江蘇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強參加宿遷代表團討論時,曾用沭陽的花木,泗陽的桃樹和泗洪的大米為例,認為宿遷若將品牌打磨好,加以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大有可為。
擺脫“蘇北意識”
2021年的江蘇省兩會,如何擺脫“地級市思維”和傳統“蘇北意識”,成為了當時被關注的話題,時任連云港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胡建軍在面對記者采訪時曾說,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深度改造,產業發展梯度轉移規律被打破,蘇南好、蘇中可以、蘇北差,這樣的習慣性“落差”,事實上正在被改變。連云港不是“蘇北”的連云港,江蘇就一個連云港,中國就一個連云港,世界就一個連云港。只有全神貫注聚焦產業,盡快改變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狀況,港口和城市才能發展得更快。
同年10月,55歲的胡建軍由連云港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就地轉任連云港市委副書記,而其前任的連云港市委專職副書記的“70后”女干部萬聞華,南下泰州,履新了泰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在連云港期間,胡建軍依然十分關注農業工作。去年年2月他曾率隊調研了連云港市供銷合作社,調研中他表示全市供銷系統圍繞為農服務,聚焦主責主業,在供銷綜合改革、農資供應服務、農產品流通營銷、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全市供銷系統整體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已經成為引領農村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同時強調,要牢牢把握住服務“三農”這個根本,要以品牌為抓手,打造服務“三農”的發展平臺。要以項目為載體,向上積極爭取政策,加大力度盤活資產,集聚發展力量,盡快扭轉發展逆局。要加強學習,提高能力,積極適應新時代供銷合作事業發展的需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