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甄選”沒時間去的何園
□ 金沙人
(資料圖片)
不是沙衛芳在朋友圈推薦,我還真不知道有這事。沙衛芳在推薦的視頻上方寫了一段話:“這一段對話不一樣,關鍵我喜歡!”喜歡什么?我自然按捺不住好奇,點開視頻看了。原來是“東方甄選”在揚州的活動,因為時間緊迫,需要介紹的景點太多,個園去了,何園沒時間去,只好請老師將它們合并講了。原來如此。作為何園的領導,對“東方甄選”沒能去何園,固然有遺憾,但對他們還念念不忘何園,還是心存感激的,這是人之常情。誰沒有集體榮譽感?哪怕是再不關心單位的人,對外人提及單位的事總是敏感的,對夸贊的,心里會美滋滋,如果聽到一些風涼話或偏激的言論,甚至不留情面的批評,臉上是掛不住的,有的還會唇槍舌劍予以還擊,這也是我們的傳統。況且“東方甄選”還不是批評,人家是利用大流量的平臺推介何園,這能不高興!
“東方甄選”在揚州的日子,似乎城市都沸騰了,街談巷議不絕于耳,各種自媒體的短視頻充斥朋友圈,跟著俞敏洪老師等一幫人的市民、游客前呼后擁的熱鬧勁,再淡定的人也會深受感染。現場直播讓美輪美奐的揚州風景傳遍世界,使妙不可言的揚州美食再次吊起大家的胃口,為博大精深的揚州文化作的精當點評,更是妙語連珠,一定會激發更多人來揚州賞美景、品美食、游文化的內心沖動。
無奈揚州的好東西太多,值得介紹的太多,遺珠之憾在所難免,何園沒能進入“東方甄選”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其實“東方甄選”未去的揚州好地方太多了,“實力不允許低調”的何園也不必太在意。用列舉法介紹,好處是突出重點,短處是取舍標準各人看法不一,帶來將不該遺漏的漏掉,何園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國的園林史上,何園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她是揚州園林大家庭中長得比較顯眼的一位。說她顯眼,是因為其有許多有別于其他園林的特殊之處。瘦西湖有湖上園林的美譽,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人文歷史、亭臺樓閣、花草樹木、曲徑通幽,最美的五亭橋、人文的二十四橋、別致的玉版橋、亮眼的小虹橋穿插其中,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個園以竹取勝,且不說其家規家訓至今還在以文化人,也不說壺天自春的匠心獨運,單是一個“四季假山”就叫人拍案叫絕了。揚州值得說的園林太多了,不用一一細表,不過何園的與眾不同真的值得說說。
“晚清第一園”,這可不是揚州自吹自擂,那是業界大咖認定的,已故中國古代建筑泰斗羅哲文當年游覽何園,題寫了這五個大字。人還未進何園,就會被正面墻壁上“晚清第一園”五個紅色大字吸引。對這個第一,專家會從理論上予以提煉概括,究竟是哪些,我也沒有聽說過。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的推測。何園不大,但卻很精巧,有許多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
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西花園的“天下第一亭”,既是家人乘涼小坐的妙處,也是看戲的“水上戲臺”。主人充分利用地理空間,在水池中建成了四角飛檐的涼亭,充分利用物理條件,將池水和回廊當作一個天然的大音響,較好地解決了擴音效果。你說這個創意絕不絕?一般人還真想不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哪個園林有比它更早的歷史,這個能不能算第一,應該自有公論。
進入何園,大家還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回廊真長,而且是復道回廊,幾乎每幢房子之間都有回廊連接,遇到刮風下雨,身上不會沾上雨水,碰到烈日暴曬,大小姐少奶奶也不怕被曬黑了皮膚。回廊將東園、西園和住宅院落有機連為一體,由此可見,造園者有頭腦有情趣,不慌不忙,營造和諧宜居的環境,這不是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嘛!有心人將回廊做了丈量,居然有1500多米,被稱為“天下第一廊”。這個第一,肯定無可爭議。
歷史有時代烙印的。晚清時期,西方的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已慢慢開始進入中國。何園的主人到底是見過大世面的,在揚州古典園林中率先借鑒了西方建筑理念,特別是大膽運用西方建筑材料,法式百葉門窗現在不稀奇了,但放到130多年前,在揚州那可是劍走偏鋒的險招,要么一炮打響凱歌高旋,要么丟人現眼草草收場,園主用的還不是一兩件洋玩意,日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床,等等,多了去了,說笑由他,我自巋然不動,這種定力是何等的了得。歲月流年,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當初似乎與傳統違和的洋玩意,居然與古典園林完美地融合了,而且還融合得天衣無縫,留下一段傳奇。在業內,園林建筑是有套路的,能不能有突破呢?就是在今天這仍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我想何園在那時也會有非議,估計會有人發問:運用了西洋材料還是中國古典園林嗎?
這個話題饒有趣味。那時的爭論現在已有結果,“晚清第一園”固然有其他第一,但第一個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建園,應該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這也許是何園有別于其他園林的獨特之處。中國園林史上何園無疑是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兼收并蓄、文明互鑒、取人之長、揚我所優的高光時刻。作為新生事物,誕生之初有議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討論爭辯,可以使雙方都能頭腦清醒,新生事物的不完備因質疑而愈臻完美,對新生事物有抵觸情緒的,在創新旺盛生命力面前會感到自己的落伍,不再抱殘守缺,從而回心轉意,從善如流。再看看這幾年的園林,不斷借鑒新理念,運用新方法,采用新材料,取得新效果,無不是文明互鑒思想交鋒的成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創意創新創造一個都不能少。
中西合璧的時代烙印讓何園大放異彩,但里面的狠角色還是片石山房,這是清代早期遺物,是疊石藝術的巔峰之作,出自石濤和尚之手。據考證,這是人世間石濤疊石的孤本了,造園林的、搞美術的,乃至其他藝術門類的從業人員,只要有機會來揚州,何園的片石山房一定會去參拜的,虔誠之情非我等外行所能理解。揚州最大的楠木廳、中國最美的花窗等也在何園。這么多要么第一、要么最大、要么最美會聚在一起,有人將何園稱為揚州園林在晚清的壓軸之作,此論并不夸張,而且入情入理。
我對何園的了解,道聽途說為多,這是搞學術研究的大忌。好在老鄉徐亮在何園主事,這位對古典文學很癡迷,脫口動輒高山仰止的地方學者,多年前擔任園林志書的執行主編,出力甚多,當然受好評也多。人在一起應惺惺相惜,取長補短,我對他的有些做法并不理解,但并不妨礙我聽他高談闊論。每次粗喉嚨大嗓門的交流,盡管吵得我頭大,但撇去高音,留下了印象,何園的前世今生、趣聞軼事、藝術特點、市場營銷等知識,在耳濡目染中得以普及,對何園的好感與日俱增。只可惜何園離我家太遠,我又不會開車,不然我會經常去玩玩的,因為這里面好玩的名堂太多。
當看到“東方甄選”不能到何園直播的消息,我總覺得是個遺憾,于是拉拉扯扯寫下上述這些感言,是為何園鳴不平,還是替何園作廣告,我也說不清。總覺得何園并不比“東方甄選”推薦的任何一個景點遜色,為什么他們不能擠出半個小時到何園走一走呢?好在游客是識貨的,現在的客流量比3年前游客最高峰時多很多,而且研學游親子游成為時尚,高峰時都要限流,以免游覽品質下降。既然都已好成這樣了,何園還需要這么賣力去宣傳?這也許是“東方甄選”不需再來的原因,因為何園就是那么灑脫,無需再多言語,以期證明什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