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越梅
編 | 吳 弩
近日,“2023遵義·匯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傳遞出匯川要與仁懷、習水合力打造遵義白酒“黃金三角”的信號。貴州再次吸引了行業的目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去年,“中國白酒產業矛盾積累已經到達臨界點”的哨聲響起,醬酒產業開始以更加冷靜和理性的思維來面對產業鏈的發展,著手梳理從生產到流通、再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
同時,隨著“新國標”的落地和一系列關于生產、市場、環保條例的頒布,產業總體走向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流發展觀念。
今年,“全面放開”的消息提振了行業信心,但市場總體呈弱復蘇態勢,醬酒全產業鏈也將持續面臨市場考驗。
產能擴張與銷量下滑、高庫存量與低開瓶率、高端和次高端的急速擴容……行業洗牌正在加劇。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產品、生產機制都在進行著篩選和優化。
作為醬酒的核心產地,回看這半年,貴州有些什么動作?黔酒的高質量發展進程如何?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幾個關鍵詞來尋找答案。
關鍵詞一:四區多點
貴州是醬酒核心產地,醬酒是貴州的支柱型產業,二者相互支撐,共榮共生。從第三方的角度來看,醬酒產業的調整不可避免,但這一輪調整并不是單純的被動,貴州各相關單位和企業對此普遍抱以積極的態度。
今年2月,遵義方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要推進“四區多點”產區建設,形成包括仁懷、習水、赤水、匯川、播州、桐梓在內的多個白酒生產地同步發展的產業模式。而遵義酒業協會也在2月對赤水、習水、桐梓等涉酒縣(市)走訪和考察,著力提升多點產地的釀酒水平。
此外,今年貴州公布的白酒相關重大項目落址也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傾向。
關鍵詞二:配套補齊
在2月份,遵義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推動白酒包裝配套產業80%以上實質性落戶遵義。為實現這一目標,貴州各白酒主產區半年來依托現有資源,不斷提升包裝材料本地配套率,積極拓寬產業鏈上下游。
例如,在習水除了計劃打造集罐裝、包裝、物流為一體的白酒物流園外,還計劃引進酒糟綜合利用、高檔白瓷瓶精加工、精品包裝智能制造等項目。
到6月29日,貴州綜合廣播官方公布,貴州目前已擁有6個白酒包裝配套產業園,省內包裝配套率穩定在80%左右。可見這一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關鍵詞三:加強環保
今年3月起,《貴州省赤水河流域醬香白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執行,進一步規范赤水河流域內相關企業在白酒生產、項目建設、污染物排放、農藥使用等方面行為。
在該條例正式執行前3天,貴州省政府專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五個部門聯合解讀條例重要內容,肯定了條例出臺對貴州白酒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仁懷方面也提出,2023年將新增清理退出白酒企業(作坊)100家以上,確保白酒生產企業的總數控制在1000家以內。
關鍵詞四:大眾醬香
在市場層面,今年以來貴州百元價格帶醬酒頻頻上新,前有茅臺的臺源酒、習酒的圓習酒,后有夜郎醬酒、容大醬酒·土豪金、以及洋河旗下貴州貴酒的兩款“貴州老字號”新品等,“大眾醬香”成為行業熱詞。
“這可以理解為醬酒理性回歸的現象之一,經歷了三年的不確定性之后,市場總體消費偏向保守,并且高端產品大部分‘倒掛’嚴重,醬酒再持續‘走高’顯然不現實。”有行業人士表示,“在高端紅海一片的情況下,百元醬酒則可以讓企業參與新的競爭,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其中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名酒下沉。對于茅臺、習酒這類品牌來說,大眾醬香產品是作為企業百元價格帶的補充,結合近年來名酒在渠道上的下沉探索,企業將可能進一步拓展開大眾市場。
關鍵詞五:下市場
今年“黔酒中國行”、“遵義產區名優白酒神州行”等活動陸續啟動,貴州白酒企業頻頻下到市場。
前不久,由茅臺引領的20多家白酒企業在河南市場走訪調研,茅臺集團董事長丁雄軍更是連續調研了河南、陜西、甘肅三省市場。此前,習酒、國臺、安酒等企業也多次下市場做調研。顯然,貴州產區、酒企沒有選擇“躺平”,而是通過更直接的方式強化產區、企業和消費市場之間的黏性。
記者小結:
回看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白酒是周期型產業,醬酒的獨特性在于釀造周期比其他香型更長,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當下的調整或可理解為是一場“進化”,而貴州則在“多樣性”和“優質性”方面進行產業的調整和升級。
首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行業人士分析道:“總體來看,上一輪調整對高端消費市場造成了截斷性的打擊,而這一輪調整是市場消費降級形成的整體性壓力,行業需要適應新的變化。‘適者生存’是不變的邏輯,大眾醬香就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一個舉措。”
其二,產業集中,保障“生態”優質性。醬酒的迅速擴張遺留下了一系列生產、環保、市場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這兩年貴州一直在推進小作坊、小企業的兼并重組,出臺各項政策綜合治理產區生態。
其三,競合發展,保障“生物”多樣性。隨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加強,優質產能、優質資源也將進一步向優質產區靠攏,貴州醬酒一方面借“醬酒熱”進行多產區的優化打造,另一方面,持續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的集中落地。
而這些,實際上都在推動著貴州整個醬酒產業生態中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更加穩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