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必須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如何制定更“合身”的人才評價機制,更新穎的人才評價方式,更完整的人才評價內容?15日,由省委組織部指導,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和江北新區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江蘇人才發展專家峰會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交流我省人才評價創新案例,深入探討新時代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
人才評價精細化,分類設標準
評價標準是人才評價的核心,也是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長期以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傾向備受詬病。
“人才評價已經進入新的歷史轉折期,評價將會更加精細化。”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建忠建議,必須充分發揮人才評價對科技創新的正作用。
如何實現人才評價精細化?“加速推進人才評價的分類化、科學化、社會化,需要結合大數據、引進第三方評價。”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商學院名譽院長趙曙明從高端人才發展趨向引領人才評價機制創新的角度,建議分類設置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打破“標準化”。
打破“四唯”傾向之后,如何建立全新的人才評價機制?東南大學教授、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王承祥認為,應改變目前以行政為主導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學術共同體,推進同行專業評價,保障評價公平公正,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評價周期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
與會專家提出,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對人才進行評價,時間上應選擇一個工作周期左右。我們還應看到,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工作周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工作任務越復雜、創造性程度越高,評價周期就越長。”趙曙明說。
結合農業科研特點,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孫洪武交流提出,尊重科學規律、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因崗制宜,優化創新結構,讓每一位人才都能發揮各自特長。
“通過加強一線業務鍛煉,在實踐中培養人才。”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金榮林說,近年來,集團選拔優秀人才到地方政府掛職、到貧困地區幫扶,讓人才在不同環境、不同領域得到全面鍛煉。
“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市場規律。”省委黨委辦副主任洪浩認為,近年來,我省在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還要繼續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實踐相結合。
“市場是技術和人才真正的檢驗者。”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教授介紹了該院人才評價的先進經驗,如建立項目經理制吸引人才,建立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制度,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等。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人才服務處處長曹明認為,人才集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他介紹了上海科創辦打造建設國際人才試驗區的先進理念和建設經驗,以建立國際人才港為目標,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謀劃和推動人才工作,建立符合人才工作規律與市場經濟規律、獨具特色的人才開發與治理體系。
品德為先,完善人才評價內容
“在評價內容上,要注重人才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政治素養,特別要重視政治導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教授提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要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需要把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首要內容,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誠信體系,建立失信行為記錄和懲戒制度,從源頭上遏制弄虛作假、學術不端、腐化墮落等現象的滋生蔓延。
“江北新區正積極打造南京創新發展的新高地,努力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夢工廠’。”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保平表示。會上,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與南京國家級江北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人才發展戰略研究與實踐工作,推動人才地圖等最新研究成果在江北新區落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