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4日,南京“時間銀行”試運營滿一年,已注冊1109個服務點,24535人申請注冊志愿者,累計存儲14076小時,完成有效訂單27017個,服務匹配率達92.86%。“數據大幅增長,體現了居民對互助式養老的巨大需求、對政府主辦的‘時間銀行’的信任。”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開“我的南京”APP,就可以看到“時間銀行”板塊。相關概念落地已探索了十多年,如今,其間所折射的理念正成為越來越多南京志愿者的共識、逐步被老年受助者認可,一張全城“通存通兌”網絡正在形成。
獨居老人線上下單有人幫
今年春,南京的社區居家養老站點因疫情全部暫停開放。獨自居住在南京雄州街道橋西社區的張聚富老人苦于沒人料理家務,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南京“時間銀行”下單尋求幫助。
接到訂單后,橋西社區志愿者邵乾秀立即趕到老人家中,幫老人搞了一次大掃除,還做了一頓美味的午飯。“疫情期間,居家養老站點運行‘停擺’,但志愿者們并沒有停止服務。在那個特殊時期,大家的責任感被充分激發,我們社區不少志愿者主動承擔起照顧身邊困難老人的任務。”邵乾秀說。
3月26日,邵乾秀又接到一個訂單。她絲毫不敢耽擱,趕到老人家中探望。原來,社區老人李永珍想測量血糖,但疫情期間無法出門。邵乾秀不僅替她測了血糖,還幫忙料理家務、陪著嘮嗑,老奶奶很開心。
像這樣在“時間銀行”系統接單的志愿者,南京市已有2.4萬人。個人志愿者以南京市民卡為載體,就可以開設專門的“時間銀行”賬戶,1500小時為存儲上限,超出的服務時間用于捐贈給“儲蓄池”,志愿者還將獲得社會褒獎。志愿者因戶籍遷離本市等原因需注銷賬戶時,南京將按照最新公布非全日制小時工工資標準的10%給予一次性補助。
構建養老志愿服務“一張網”
所謂“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方式,是指志愿者為高齡、獨居或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務,將服務時間存起來,待自己年老需要幫助時可以支取時間兌換服務。記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南京市棲霞、建鄴、鼓樓等區就開始先行先試“時間銀行”模式,帶動了一股養老志愿服務熱潮,但全城“通存通兌”、養老志愿服務“一張網”還沒有形成。
南京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56.8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2%,老年人口還在以每年4萬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為解決大城市養老難題、化解養老服務力量不足帶來的矛盾,去年9月,南京在全市層面建立統一的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體系,為國內首創。
通過一年的試點摸索,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三者良性互動,促進這一制度真正落地生根。這一年里,南京12個區、24個街道、247個社區開展“時間銀行”試點,今年9月底將全面推廣,搭建起人人可參與的志愿服務平臺。
“短短一年時間,就有2.7萬人次下單、獲得精準匹配服務,可見老年人對公益性志愿服務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很多人問我,儲蓄的時間究竟可以用來干什么。”南京“時間銀行”負責人史秀蓮說,這些時間既可以存入個人賬戶,以備自己60歲以后有需要時使用,也可以轉贈給直系親屬,或捐贈給時間銀行公共時間池。目前賬戶上的時間主要可用于兌換助餐、助醫、助浴、助潔、助急這“五助”服務,未來將根據實際情況拓展服務內容。
多方助力促進良性循環運轉
目前,南京“時間銀行”已建立政府主導、托底可控、“通存通兌”的運營體系。該市還專門制定了“時間銀行”建設及運營標準、志愿者管理標準、服務對象管理標準、專項基金管理辦法、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辦法等。
“時間銀行”如何長久地運營下去?這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磨合。目前,在南京市、各區政府指導下,民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對“時間銀行”實行分級管理,構建“市區街社”四級聯動管理體系。其中,市級設立管理中心,委托社會組織——南京養老志愿服務聯合會運營。
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統一的“時間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在“我的南京”APP中設立相關功能模塊,與5個部門10類數據實時比對,保證對志愿者注冊、派單、接單等方面監管更加精準智能。系統還降低了操作難度,增強適老化屬性,開發語音錄入、屏幕放大鏡等功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還可委托他人代為發布需求。
“時間銀行”需要人運維,還要有錢辦事。南京專門設立“時間銀行”專項基金,目前項目已獲得南京市財政啟動資金1000萬元、南京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捐贈150萬元。各區也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供需雙方的意外保險、績效補貼等運營管理支出。
據統計,南京市還舉辦“時間銀行”線下培訓班及答疑交流會140場,累計培訓8100人次,疫情期間開展線上培訓班及網絡直播130場,累計培訓16401人次,努力挖掘和培養專業人才,讓這一互助養老模式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記者 唐 悅)
標簽: 時間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