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橋更堵了。”近來,不少市民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政務熱線12345也時常接到關于大橋擁堵的投訴。記者昨從南京交管局了解到,近一周來,長江大橋以擁堵延時指數2.6名列全市擁堵指數“榜首”。
對此,交管部門加強警力配備,確保及時處置事故,同時不斷嘗試優化交通組織。不過,交通專家表示,大橋擁堵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一攬子計劃系統調整,單靠修路或者某一個部門單打獨斗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體驗:早高峰從江北過橋,一個小時沒了
9月28日早上7點剛過,記者來到泰山新村。
此時,泰山新村轉盤處雖車多緩行,但好在還能走。不過,當記者的車駛上大橋北路沒幾十米,前面的車不動了??戳搜蹖Ш降貓D,前面4公里的路都是一條紅線。
走走停停,半個小時過去了,4公里“紅線”仍看不到頭,導航地圖提示:擁堵路段不斷增長、預計擁堵時長也在不斷變長。
7點40分,記者的車終于在車流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到了上橋口附近,停下等紅燈。這個路口在地圖上是“紅得發紫”的一段路,果不其然,記者足足等了10分鐘才通過這幾百米長的路,駛上大橋。
幸運的是,大橋上雖然只有兩車道,車速不快,但是并沒有發生擁堵,車子維持著20公里的速度,終于通過大橋。
此時已是早上8點。
家住江北天潤城的陳先生對大橋的交通狀況已經“沒了脾氣”,“前些年,20分鐘到半個小時就可以通過大橋;去年,過個橋要40分鐘;今年復工復產后,早晨上班用1個小時過江很正常。”他無奈地說。
數據:車流與擁堵延時指數同步增加
南京交管局提供數據顯示,長江大橋及其周邊道路常年盤踞全市擁堵指數排行榜前列,并且擁堵延時指數還在不斷增長。
2019年1月,大橋大修后投入運行首月,高德地圖“南京市城市交通實時詳情”顯示,截至5日凌晨1點,最近7天全市道路“擁堵延時指數”排名前三分別是:江山路(從柳洲東路到浦珠北路)、火炬南路(從東大路到柳新路)、內環西線(由南向北),三條道路分別通向同一個方向——南京長江大橋。
今年3月31日,大橋北路早高峰時段擁堵指數達到了4.6,也就是說,平時1小時走完的路程需要4.6小時才能通過,大橋北路也因此成為當天全市最堵路段。早高峰時間也從6點半持續到11點。
近一周,大橋北路(泰山新村—逗號廣場)段,擁堵延時指數2.6,毫不意外又成了“全市最堵”。“而且這還是全天平均數據,可以想象大橋早晚高峰時候的堵情。”一位民警說。
同時,長江大橋橋面也以擁堵延時指數2.0,成為“全市第三擁堵路段”,僅排在應天大街高架之后。
與“橋堵”相對應的,是不斷增加的過江車流。
2019年,長江大橋日均流量近8萬輛;而現在,大橋日均流量已超過10萬輛,同比增長25%。
隨著江北新區發展,江北人口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18年,江北新區常住人口75萬,今年已增至150萬。人口的急劇增長大大增加了過江的交通壓力。
逐年攀升的全市汽車保有量也為擁堵布下了“埋伏”。2018年初,全市有汽車254萬輛;到了2020年8月,這個數據變成了278萬輛。
措施:加強警力配備,優化交通組織
江北新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政委吳海潮告訴記者,每天早晚高峰,僅逗號廣場和大橋橋面上就有16名警力,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可以確保交警們第一時間到達,撤除事故車輛。
“有時,我們還沒接到110指揮中心傳來的事故報警信息,民警就已趕到現場,可以說,大家已將應急速度提升到極致。”吳海潮說。
不過,交警們能做的只是確保通行有序。
江北新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機動大隊副大隊長邵琦告訴記者,江北往江南方向的上橋口一直是大橋交通的瓶頸,從浦珠北路、大橋北路、江山路、橋蔭路匯聚過來的車流一共有12股車道,而橋面僅有兩股行車道,上橋道路就是12搶2的“博弈”,“我們沒辦法讓所有車同時通過路口,只能在路口疏導,防止車輛交織。”他說。
單向雙車道的長江大橋,就像是細細的瓶頸,卡住了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上橋車輛,擁堵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對此,交管部門還在不斷嘗試優化交通組織,比如正研究在上橋矛盾突出的江山路上設置上橋專用車道;試著壓縮浦珠路上的信號周期,減緩駛入大橋的車流等。
專家:結構性問題需通過系統調整解決
面對長江大橋的堵情,有人將希望寄托于長江五橋和建寧路過江隧道的開通。
對此,吳海潮分析,長江五橋距離大橋太遠,對于分流大橋車流效果有限;建寧路過江隧道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但通車還要好幾年,屆時江北新區的常住人口和車流量還會進一步增加,緩解效果究竟如何還未可知。
“浦珠路立交即將開通,通車后,橋北車流可以通過該立交駛向長江二橋,前往城北方向的車流可以從這條路繞行。”吳海潮透露。
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王衛杰則認為,依靠新修道路或者單獨的交通組織優化,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擁堵。
“交通擁堵是城市整體布局和交通結構作用的結果,是結構性問題。”王衛杰說,根本原因在于大量江北市民職住分離,即上班在主城區,住在江北。對于這個矛盾,他認為,從長遠考慮,需要加快江北新區功能布局、完善資源配置和服務配套,減少對江南主城的過度依賴。
短期,要想解決此難題,則需要一攬子政策,進行系統性調整。江北新區交管部門曾做過統計,今年大橋上公交車的飽和率并不高,小汽車的合乘率很低,平均每輛車只有1.4人,也就是說,半數車內僅有一個人,這對有限的交通資源是一種浪費。
“我說的一攬子政策必須是系統性的、立體化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王衛杰解釋道,比如在公共交通方面,需要發展軌道交通,同時進一步優化公交車線路、更好地發展公交優先;對于私家車合乘率低的問題,可由政府倡導,發展定制公交;一些大型企業可以發展企業班車,或是實施錯時上下班等。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暫時緩解長江大橋的擁堵之痛。”王衛杰說。(通訊員 劉建強 記者 王茸)
標簽: 南京長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