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天氣晴好,南通市海門區正余鎮新岸村的1000畝水稻田里,收割機、拖拉機協同作業,收割、翻耕、摟草、夾包一氣呵成。奇怪的是,駕駛艙里卻空無一人。
這是海門打造的“無人農場”示范基地,引進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設備,可實現播種、植保、收割全過程無人操作,既破解了“誰來種地”難題,又實現了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
“無人收割機就像家里的掃地機器人,規劃好作業路徑后,能在田間自動收割,省時省力,效率也明顯提高。”正余鎮水利站副站長張堯介紹,無人拖拉機同樣智能,裝上犁,能翻耕;裝上摟草裝置、夾包裝置,都可發揮相應功能。
該基地還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打造了智慧“大腦”,通過探測頭實時傳輸視頻、圖片,智能化管理5000平方米玻璃溫室大棚內的農作物生長。“如果光照太強,大棚就會自動打開遮陽網;如果濕度不夠,控制平臺會計算出需要補灌的水量,只需點一個按鈕,預埋的水管便會按照設定水量噴水。”張堯說,系統還集合了蟲情測報、土壤墑情、圖像采集、農產品溯源等數據,做到植物需要什么就供給什么,以最快速度培育無公害蔬菜。(記者 徐 超)
標簽: 無人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