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 易鶴 史米可 通訊員 張寧
“你好!120,需要救援嗎?”“在哪里?”“江北和塘雅苑嗎?和塘雅苑哪個位置?”“病人怎么樣了?”“有基礎病嗎?”“好的,我知道了。你的手機要保持暢通,救護車一出發(fā),我第一時間聯(lián)系你。”
……
(資料圖)
12月29日凌晨2時許,位于環(huán)城北路上的市急救中心二樓調度室燈火通明,電話鈴聲不時響起,7位調度員頻頻調度指揮。
面對急劇增加的救助電話,已經在急救中心工作了9年的林士渭仍覺得壓力很大。他告訴記者,連日來,寧波市120日均接打電話超過2000個,急救、呼救量較平時激增了3倍多。
“我們一個班次是24小時,很多同事發(fā)熱在家吃點藥就來了,大家都在咬牙堅持。”林士渭說,26日早上8點至27日早上8點,寧波市120熱線接打電話達到2644個,刷新了紀錄。
從移動公司趕來支援的志愿者方燕娜是一位話務員,她坦言,這么高強度的工作,一般人真的是吃不消。
跟120指揮調度大廳一樣,凌晨時分的急救站點也絲毫沒有停歇。3時5分許,當記者一行趕到市急救中心永豐站時,急救員沙冬明正好接到了一個“命令單”。
“急救任務,接車地址:宜家花園某戶;病情:常規(guī)急救,非創(chuàng)傷,昏迷暈厥,聯(lián)系電話……”沙冬明迅速啟動車子,“這陣子任務特別重,大家都是連軸轉,壓根沒有歇腳的時候”。
急救車車廂內,來自寧波市二院心內科的楊志富醫(yī)師穿戴好口罩、手套和防護服,隨著救護車燈的閃爍,爭分奪秒趕往一戶撥打120呼救的暈厥居民家中。
“您好!這里是120,大概還有10分鐘到,病人現(xiàn)在情況如何?”在前往這戶居民家中的路上,楊志富一邊給家屬打電話仔細詢問,一邊準備著需要的醫(yī)療物資。
凌晨3時29分,120車輛抵達這戶居民所在的小區(qū)樓棟附近。在家屬的帶領下,急救員們用擔架床把一位徐老伯從樓上接了下來,子女發(fā)著高燒,虛弱的病人暈得厲害,家人非常擔心他的情況。
急救小組迅速把徐老伯推上了120急救車,楊志富立即給他測量血氧飽和度、心率和血壓。數分鐘后,家屬上車坐穩(wěn)了,車輛快速駛向李惠利醫(yī)院。
“老伯血氧飽和度還行,但血壓太高,192,還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楊志富一路上緊盯著機器上數字的變化。
3點45分,120車輛抵達李惠利醫(yī)院,急診室里燈火通明,當徐老伯被推進去時,醫(yī)護人員立即上前向楊志富和病人家屬進行了相關病情詢問。
原本記者以為徐老伯被送往醫(yī)院,眼前的這三人急救小組就會馬不停蹄趕往下一戶居民家中進行急救轉運。可是,由于李惠利醫(yī)院急診室床位滿了,而徐老伯的身體狀況也無法坐立,只能先躺在擔架床上進行輸液,急救車無床可用就無法繼續(xù)接單,“壓床”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
“‘壓床’現(xiàn)象平時也會有,只是近期特別明顯。”沙冬明說,他做院前急救員2年多,不怕忙不過來,就怕像這樣“壓床”停著不動。聽著車里總控臺對講機通話不停,知道有很多居民在打120,而且得知原本給120車輛送備用擔架床的送床車,因為太忙短時間趕不過來,眼下就只能等。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氣溫越來越低,冬夜又飄起了細雨,格外冷。已經出了18趟車的沙冬明時不時到急診室詢問是否有床位空出來。
“由于最近很多人感染,院前急救任務激增,我們也有‘戰(zhàn)斗’減員,三人小組都是臨時組建。”沙冬明說,最緊張的時候,他一個人又當急救員又當駕駛員,但同事們基本一退燒就趕緊回來上班。說不累是騙人的,但既然選擇了這個工作,就要盡職盡責做好一名“急救人”。
一直等到凌晨4點半,依舊沒有床位!急救小組決定暫時回到站點,等床位空出再來接應。
黑夜中,救護車的燈光一直閃爍。沙冬明說,他們不是英雄,但面對病人的救助他們肯定會積極響應,用自己的努力為生命照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