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視頻制作余建文王林威)
中國寧波網記者余建文通訊員王林威
今天(1月31日)上午10時半許,奉化莼湖街道桐照漁村的浙奉漁13035號漁船在東海起捕兔年“第一網”。當漁獲物出網的時刻,一條長約1米、背上長著一塊塊龜甲般突起的大魚頓時吸引了漁民的注意。
“這是條中華鱘呢。還是活的,快點放生。”船老大陳先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盡快將其放歸大海。
據了解,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也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活化石、“水中大熊貓”之稱。
據漁民介紹,這條中華鱘背黑腹白,體表有骨壯突起,目測體長近1米。魚兒捕上后沒有受傷,依舊活力十足,在漁民手中顯得非常活躍。漁民隨即將其放生,中華鱘快速游入大海,消逝不見。
“阿拉漁民現在生態意識越來越強,如果誤捕到海龜、江豚這些保護魚種,都是第一時間選擇放生。如果魚兒有受傷的情況,也會上報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救助。”陳先生說。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華鱘平常居住在長江沿線的淡水流域,為何大海里會捕到中華鱘?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鄭春靜老師介紹說,中華鱘是洄游性魚類,世世代代的生活習性是棲息在大海里成長。每年的夏秋季節,海中長大的性成熟中華鱘,要洄游到江河上游它的出生地產卵。幼魚長到一定大小,便順江河而下,回到海里生活。
“中華鱘要長到10多歲才性成熟,因此野生中華鱘種群自然繁衍相當不容易。”鄭老師說,這些年國家花大力氣攻克了中華鱘人工孵化技術,并大批放流中華鱘魚苗,為這一珍稀物種的長期生存繁衍創造條件。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近海漁民誤捕、放生的中華鱘數量增加很快,表明中華鱘野外種群數量可能正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