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區東市街道淠河社區召開老舊小區改造板凳會。(資料圖片)
(相關資料圖)
“夕陽關愛義診”聚焦老人健康服務,“睦鄰”智慧課堂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蓮心瑜伽”健身課成為年輕人健身交流好去處,“小棉襖計劃”輔導小學生作業……今年以來,六安市金安區東市街道積極探索、深入實踐,立足“睦鄰之家”黨群服務陣地,打造三級“睦鄰”黨群服務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促進鄰里之間互往、互知、互信、互助。
共享空間 構建溫暖鄰里關系
“我們這一棟樓的一樓是架空層,以前這里啥也沒有,現在改造成童心樂園,購置了兒童活動器材,我常帶著小孫女來這里玩。在這里,小孩交到好朋友,老人也能聊聊天。”66歲的李剛是金安區東市街道長安社區龍湖灣小區的居民,自家樓下的童心樂園是他平時帶著小孫女最愛去的地方。
共享空間讓生人變熟人。孩子們在童心樂園里開心極了,滑梯、搖馬、動物轉馬、秋千、迷你屋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家長們也有了短暫的空閑,互相交流著育兒經。除了童心樂園,還有閱享空間、健身區等文明實踐點,一起構成長安社區“睦鄰之家”服務居民的載體和平臺。
社區藝術團、楓葉紅劇社的文藝排練表演,孩子們喜愛的科普活動、繪畫、英語……走進東市街道七里站社區的睦鄰之家黨群服務站,眾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社區組織的家長學校真有用。每期都會邀請學校老師針對孩子在教育方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用事例來講解,我學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小方法、小竅門。”七里站社區居民付道翠說。
“睦鄰之家”是金安區東市街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探索,打造小區“睦鄰之家”黨群服務點5處,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深入推進“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廣泛吸納轄區機關單位黨組織、物業公司黨組織、非公社會組織黨組織、業主委員會、黨員居民代表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構建生人變熟人、“陌鄰”變“睦鄰”的溫暖鄰里關系。
紅色能量 賦能社區基層治理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多元利益訴求日益凸顯,居民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物業公司等矛盾越來越突出,對于社區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何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們經過調查分析,覺得基層治理存在堵點卡點,關鍵在于黨組織覆蓋不到位、作用發揮不全面、工作引領不精準。”金安區東市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恒紡告訴記者。
問題出在哪,哪里就是突破點。東市街道構建了五級組織體系,將黨的組織神經末梢延伸至小區,全街24個居民小區中,單獨組建小區黨支部15個,聯合組建4個,實現居民小區黨組織全覆蓋。同時,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依托“老書記工作室”,對年輕社區書記加強教育培養,打造“硬核”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
黨建聯盟共同體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深入推進“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廣泛吸納轄區機關單位黨組織、物業公司黨組織、非公社會組織黨組織、業主委員會、黨員居民代表等,定期組織黨建聯席會議,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截至目前,已成功解決小區高空拋物、增設晾曬竿、加裝充電雨棚、拓寬消防通道、屋頂滲水、老舊小區改造等100多件民生問題。
小區聚集的人員多、黨員多,居民的訴求多、矛盾也多,如何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整合轄區內‘碎片化’黨建資源,形成七方聯盟,凝聚‘紅色能量’,打造睦鄰之家黨群服務站,合力賦能社區治理,建立聯盟各方責任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服務清單,也成為我們社區的特色文明實踐品牌。”長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包從剛說。
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先商量。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組織居民委員會、小區黨支部、聯系幫助小區單位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和黨員居民6方代表,形成“6+X多元議事機制”,“X”為事件利益相關方,按照收集議題、確定議題、初擬方案、會議協商、督促落實、公示公開和效果評價“七步議事流程”,共同商討研究社區治理問題,解決居民群眾矛盾糾紛,落實群眾意見建議等,推進協商議事常態化制度化。
睦鄰之家 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整合轄區內各類資源打造‘睦鄰之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與解決基層治理重點難點問題有機結合,讓社區治理從社區‘形單影只’到各方‘組團服務’轉變,也使社區治理工作由社區黨組織唱‘獨角戲’向社會各方力量‘大合唱’轉變。”金安區文明建設指導中心主任楊曉琪說。
服務群眾不能“大水漫灌”,要與群眾訴求精準對接,凝聚居民主動參與治理的熱情。為此,金安區東市街道立足居民群眾需求,圍繞“一老一幼、安居樂居”等,積極發動帶領物業公司、業委會、小區黨支部、社會公益組織、小區能人等為小區居民常態化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
開展“睦鄰”活動,結合傳統節日,廣泛開展春節寫春聯送祝福、端午包粽子比賽、中秋話團圓聯誼、重陽送溫暖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更多鄰里相識、相知,鄰里關系更加密切,鄰里友誼進一步增進,服務群眾由“社區的事”變成了“大家的事”。
目前,東市街道已組織成立了“小紅花”志愿服務隊、“親鄰”志愿服務隊、愛心幫幫團”志愿服務隊、大媽勸“導隊等40支志愿服務隊伍。“我加入志愿服務隊,經常參加安全巡邏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小區有活動能參加就參加,也是想出一點力讓自己生活的地方越來越好。”小紅花志愿服務隊鄧其梅告訴記者。
“我們將根據居民需求的變化,最大限度調動各方參與,注重發揮參與主體的優勢,整合并加以利用,廣泛凝聚共建單位、物業公司、黨員居民代表等多方參與社區治理,實現社區治理從‘無人問津’到‘全員參與’的轉變。”金安區東市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恒紡表示。(記者 張岳 通訊員 楊秀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