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走進淮南,時常讓人們歆然:宛然一副深茂古老的樣子卻又風華青春,是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卻又承東啟西,有地處北方的質樸粗獷卻又不失南方的婉約秀美。近年來,淮南市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在全國首創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優化文旅產業布局,加速推進合淮同城化,讓經濟發展不斷迸發新活力。
【資料圖】
大管家喚醒撂荒地
城里打工忙,家里田地荒。近年來,淮南市為著力解決農村土地“零碎化”、農業生產“低效化”以及土地撂荒日益嚴重等問題,在全國首創農業生產“大托管”(簡稱“221”模式),讓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讓打工族也能種收不愁,助力“兩強一增”行動落地見效。
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
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圍繞大托管農業生產全程服務的企業。近日,記者走進該企業,農資集采部負責人劉曉峰介紹道,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的核心在“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農民將耕地“委托”給村集體,村集體將耕地集中“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生產經營,農業服務公司和農技部門“跟進”技術服務,銀行“跟進”及金融貸款服務,保險公司給予收入保險“托底”,從而托起農民穩穩的幸福。
“有別于以往土地流轉經營方式,‘大托管’是由農戶自愿以合同的形式,約定地租和期限后,把土地的經營權交給村集體,待村集體進行適度的集中連片后,因地制宜地選擇自種或交給經營主體大戶。”劉曉峰表示,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除了參與三方協議委托簽訂外,也積極參與農業生產耕、種、管、收、烘、儲、銷全環節,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托管主體提供人員培訓、規模化經營和科學管理等指導服務。
在該企業內,一張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衛星影像對比圖清晰地展現了當地“大托管”后的變化。2021年,通過土地平整,前瓦村地塊減少3391塊,可耕作面積增加約120畝,畝均效益提高1000元以上。此外,該公司開發的“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網絡數字平臺”,通過衛星遙感等技術,將地塊上圖入庫、定期監測,實現病蟲害、產量測算、受災定損的“一張圖”管理。記者在該平臺上看到,截至目前,淮南市已有66個鄉鎮、163587戶農戶將110余萬畝耕地實現“大托管”。
據悉,早在2007年,淮南市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便開始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2019年,淮南農業農村局指導鳳臺縣充分發揮其優勢,創新開展“大托管”試點。2020年,淮南市又將經驗總結提煉并推廣至淮南58個村,11.2萬畝耕地。“今年全年,我們將實現服務全程托管面積260萬畝,并力爭托管面積未來三年達到500萬畝。”劉曉峰說:“下一步,我們除了在農資集采繼續做好降本增效外,還會主推電子證照系統,幫助在外的農民朋友用手機便可了解家里土地托管后面積、位置、地租等實時情況。”
溯楚韻 毓秀蘊今古
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壽縣是楚文化的積淀地,二十世紀以來,境內已出土大量涉楚文物。2月16日,記者來到一眼便是千年的古城壽縣。走過鐫刻著“一步千年”字樣的玻璃步道,5米多高的新鑄楚大鼎佇立在眼前,還在室外,便仿佛已經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地。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依托著豐厚的文化遺存,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應運而生,2022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4200平方米的展陳面積里,展陳了1200余件(套)珍貴寶物,這也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道,博物館建筑設計以“四方筑城”“荊楚高臺”“楚風漢韻”為展示意愿,通過“城墻”“城門”“甕城”等區域標識和特征,利用色彩、形制、材質的有機組合,形成既有巍巍古風、充分體現壽州古城元素,又有現代院落和極簡主義氣息的地標性建筑。
“越王者旨于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走進館內,琳瑯滿目的展品,形式多樣的展示,以及與科技結合的觀展體驗,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壽縣“楚楚動人”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據悉,博物館展陳內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陳列三大部分。其中,《安徽楚文化》主題陳列主要包括立國江漢、東進江淮、徙都壽春、楚韻悠長四個單元,充分展現了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游客在觀看楚金幣
傳統與現代攜手,繼承與創新交融。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壽縣借助種類齊全的文化資源,積蓄活力,厚積薄發,逐步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從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據悉,2022年全年共實現游客接待量53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6.2億元。“十四五”期間,壽縣還將著力打造壽縣文化金名片,基于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加快建設成楚漢文化、淮南子和豆腐文化、水利文化、書法文化、名人文化、成語典故、紅色文化、數字文化交融匯聚的多元文化新高地。
強共建 感“壽”新“蜀”光
歷史賦予厚重感的同時,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淮南與合肥地域相接、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這都為推動同城化發展提供著諸多先天條件。近年來,淮南把握合肥高速發展、合淮同城化加速的機遇,乘勢而上,與合肥共同編制了一批重大規劃,攜手推進了一批民生實事,讓互促共融、協同發展的格局逐步構建。
2月16日,記者走進位于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內的安徽達因汽車空調有限公司,員工正忙著趕制訂單,精加車間內的7500個庫位,系統正通過掃碼,將成品自動分配入庫。事業部部長梁江霞告訴記者,該公司是一家從事汽車空調壓縮機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中日合資高新技術企業,在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的項目計劃投資5.5億元,占地149畝。目前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產,全部建成達產后,年產值預計可達7.3億元。
安徽達因汽車空調有限公司
“此前,我們的廠址在合肥市高新區,但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擴大規模,壽縣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加之離合肥較近,且兩地又有共建園區的管理模式,才讓我們最終選擇落戶這里。”梁江霞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有200-300名員工來自壽縣本地,此前合肥的員工也都轉移到了這里,每天有班車接送,十分便利。”
誠然,同城化發展,交通必須跟進。走進合肥新橋機場S1線壽縣段項目施工現場,挖掘機、筑路機正來回穿梭,打夯機、旋挖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工人忙碌的身影也隨處可見。
“目前,我們正進行機場北路路床和排水工程施工,計劃今年S1線車站主體結構、橋梁樁基和下部結構全部施工完成,力爭2024年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務。”中鐵二十四局項目副經理黃旭介紹道,“通車后,從壽縣蜀山產業園到合肥五里墩預計只需40分鐘。”
合肥新橋機場S1線壽縣段
根據計劃,S1線將于2025年底開通運營,通車后將把壽縣同新橋國際機場、合肥西站兩大交通樞紐相串聯,屆時將有效縮短合肥、淮南兩市時空距離,加快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合淮“1小時通行圈”,為兩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動能。
全力以赴強產業,澎湃發展新動能。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淮南,還將不斷匯聚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也必將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磅礴力量,打造出活力無限的美好明天。(記者 孟一凡 段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