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大江評論員
前不久,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文件,全力支持蕪湖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的傾斜政策、有力的要素保障、完善的幫扶機制,為工作高效展開、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強化擔當,真抓實干,努力在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創新創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等方面走在前列,當好第二極,建設副中心,為全省實現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展現更大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壯大經濟實力。成為省域副中心、省內第二城,要靠過硬的自身實力說話。放眼國內的襄陽、洛陽、贛州等城市,都是通過提升經濟實力坐實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我市的經濟體量還不夠大,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中,我市明確提出到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8000億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速。我們必須破除小富即安、小勝即滿思想,拉高標桿,放大格局,比學趕超,爭先進位,扎扎實實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保持較快增速,不斷壯大經濟實力。
推動產業升級。產業是經濟之本、城市之基。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關鍵是要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特別是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對于我市而言,要依托工業互聯網賦能,做大做強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首位產業。加速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促進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材料和電線電纜等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加快培育壯大機器人、現代農機、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現代物流、金融、新型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狠抓“雙招雙引”一號工程,特別要聚焦百億級項目、制造業大項目、產業鏈核心環節關鍵項目,不斷蓄足經濟發展后勁。
提升城市能級。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這兩者一體兩面,互為表里。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就發展的體量、規模、在全省位次而言,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建設人民城市是就發展的目的、方向而言,是我們對全市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主動回應、主動努力、主動擔當。建設人民城市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蕪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發展,以人民城市建設為總抓手,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增強城市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
強化人才支撐。人才是城市的未來和活力之源,是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智力支撐。去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搭建人才服務平臺,建設人才驛站10個,兌現人才補貼2.7億元,引進就業大學生6.6萬人、是前年的2倍。今后要把聚人才增人口作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方面,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放大“紫云英人才計劃”品牌效應,優化人才驛站功能,發揮人才發展集團作用,全方位招引各類人才來蕪創新創業,推動全市人才擴量提質。同時,加快打造“創業蕪優”之城,推進全域孵化區建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發展,努力把蕪湖打造成新思路的試驗地、新事物的生發地、新產品的首發地。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重托,各項建設目標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全市上下要團結一心,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全力往前趕,奮力往前沖,以實際行動回報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厚愛,奮力推動蕪湖起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