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學院迎來新學年開學之際,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戲曲學院將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以進一步提升戲曲人才培養、科研與創作、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使國戲成為國內一流并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力的藝術院校。
中國戲曲學院建于1950年1月28日,是新中國由國家興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最初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首任校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田漢先生擔任。
尹曉東表示,歷經70年辦學,中國戲曲學院完成了戲曲教育由舊向新、由傳統向現代的制度性轉變;完成了戲曲教育由科班、中專到大學教育的轉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戲曲教育體系,培養高級專才近2萬名。學院將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以新的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出生于1966年的尹曉東,1991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畢業后在原文化部藝術司工作近20年,先后擔任演出處和戲劇曲藝處處長,后擔任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之職。
尹曉東說,2020年5月,他在闊別學院近30年后,回到母校工作,感慨萬千,又恰逢母校成立70周年,自覺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作曲專業出身的尹曉東,現為國家一級作曲,其作品曾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音樂創作獎”、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等。他還曾組織起草《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全國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擔任國家級大型文藝晚會,以及新年京劇晚會演出總監,并參與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昆曲藝術節、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等多項全國性藝術活動。他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工作期間,成功推動中國兒童戲劇走向世界舞臺,提升了中國戲劇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
尹曉東說,走上新工作崗位,更像是從舞臺前走向幕后,但工作性質和總目標沒有變化,就是通過向戲曲舞臺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級專才,不斷推進中國戲曲教育與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讓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中國戲曲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
他時常鼓勵師生:“思考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始終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是全國戲曲人才培養的‘國家隊’。”
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戲曲學院根據戲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正在制定五年發展目標規劃。
據尹曉東介紹,學院將深入推進“戲曲人才培養中心、戲曲理論研究中心、戲曲傳承與創新中心、中外戲劇交流與合作中心”建設,在“教學、科研、實踐、創作”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以高端戲曲人才培養為核心,加強內涵建設,在守正與創新并舉、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的過程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著力形成戲曲藝術特色更加鮮明的人才培養定位與格局,充分發揮學院在全國戲曲教育領域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繼續朝著“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高水平特色型戲曲藝術大學的建設目標而不懈奮斗。
在談到自己走遍世界五大洲開展戲劇交流的體會時,尹曉東表示,中國戲曲學院在今后的辦學過程中,要有效整合國際資源,不斷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交流質量,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與學科發展;要通過工作機制、合作模式的創新改革,推動學院立足國戲專業特色和育人實際,深入探索國際合作之路,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尤其在國際交流方面,要制定符合國際化特點的國際人才交流計劃,開拓國戲學子的國際視野,進而豐富和提高學生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自信。因為交流越多,彼此了解越多,文化自信心才會日益增強。
他表示,中國戲曲是世界戲劇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樹立新時代戲曲教育的對外開放觀,既要勇擔扎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教育的使命,又要做到放眼世界、融通中外,在開放中交流、學習、創新。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戲曲不僅服務于本國,而且應為世界共享。這或許是新時代每個戲曲專業大學生的責任擔當。(記者 潘旭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