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輛大貨車駛入馬山劉閭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基地。工作人員從車上卸下兩口套裝好的古棺,小心翼翼地將其推放進“量身定制”的“考古方艙”中。這個密封空間,將通過恒溫恒濕以及其他科技保護手段,為出土文物創設最佳保護環境。“這在全國地級市中,尚屬首次。”看著眼前的方艙,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滿眼期待。
前不久,在蘇州板橋村,蘇州市考古所發掘了一批古墓。根據墓內陶器碎片和棺外隨葬品,考古人員初步推斷為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墓葬。蘇南是五代吳越國核心區域,這里出土的古墓有較高的考古價值。于是,蘇州市考古所便提出了申請,將其中兩口保存完好的單棺運至無錫進行進一步考古研究。接到這一需求,基地根據兩口棺木的大小,定制了一座24平方米的“考古方艙”。
記者來到基地時,“考古方艙”已經接通電源,內側頂部連接上各種管線,啟用后,溫濕度檢測儀、安保監控設備等設施,以及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也將逐步放入。在日前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中,我國首次采用“考古方艙”,實現了高科技助力的多學科綜合考古。時隔不久,無錫也用上了“考古方艙”。據介紹,方艙可放置在不同場所,特別是田野考古的現場,“考古發掘時,對文物以及地下所埋藏的文物和其所處環境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這個‘黑科技’能大大減少這種破壞。”劉寶山說,工作人員會穿戴防護服進入,以避免其頭發、皮膚碎屑等對文物造成污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將探索長三角地區合作進行考古的新模式。”劉寶山介紹,根據對棺內物品的預判,由南京人骨鑒定、蘇州絲綢、揚州漆器等專家組成了專家團,只待開棺確認文物品種后,這些專業力量就會介入。
在人們的印象中,考古的標簽是“歷史”,現代高科技與它不沾邊。殊不知,如今的考古已經高科技“武裝到了牙齒”。近年來,無錫的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用上了無人機、3D掃描、RTK等現代測量工具,不僅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也更好地保護了出土文物。據悉,無錫考古所還將與無錫本土一家微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實驗室考古中,對微環境中的微生物數量、品種等進行檢測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建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微生物數據庫,并研發抑制微生物的方法,彌補現行化學保護手段的不完善之處。“青銅器上的病害、絲綢上的霉斑都是因微生物作用造成的,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文化遺產保護。”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張月、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