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鏈接
園區經驗
1994年2月,經過多輪談判,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中新“深層次合作試驗場”——既是中國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啟發中國的“種子”。
“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在中新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初期,新加坡政府就將規劃及管理城市的經驗傾囊相授,時間越久越見妙用。今天站在東方之門對岸隔湖相望,當年的手繪圖竟與眼前景象幾乎一致,猶如夢想照進現實。
相比中國首批園區,蘇州工業園區起步雖晚了十幾年,但如今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數次折桂,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在中國高新區中名列第一。曾經郊外的水塘,已經成為創造驚人財富的“聚寶盆”。
昆山之路
1978年,昆山,蘇南一個只生產稻麥油和魚蝦的典型純農業縣,地區生產總值2.42億元。40多年后,昆山從江蘇蘇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2018年,昆山成為全國首個GDP破3500億元、財政收入破350億元的縣級市。昆山的巨變,讓昆山人更加堅信,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昆山的今天,而昆山的明天,更是要持續走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之路。
1984年,昆山興建中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陸續創設出口加工區、光電產業園,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向高新技術發展”“走向核心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闖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昆山之路。
正如昆山市委書記周偉所說:“百姓認可的‘昆山之路’才是新時代的‘昆山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蘇州昆山有最亮麗的城市形態、最江南的文化特質、最生態的人居環境,來昆山,是走進江南,也是走向世界。”
張家港精神
從“一無所有”到“明星城市”,幾十年間,張家港蝶變新生。這一切,用張家港人的話說,都來自改革開放鑄就的十六字“張家港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
早在1992年,張家港市就喊出“工業經濟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的“三超一爭”口號,在江蘇建起第一個內河港型保稅區,全力實施港口工業城市發展戰略,“搶”抓張楊公路、沿江公路建設,“搶”信息,“搶”項目。
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中,張家港抓住機遇,大辦鄉鎮企業、以港興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涌現了沙鋼集團、澳洋集團、東渡紡織、華昌化工等60多家本土企業,茁壯成長,如今已成為張家港的支柱企業。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大公司也落戶張家港,由此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張家港特色的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