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 ?血液大師談
懸壺濟世,兼濟蒼生,一直都是吳文化的燦爛組成。崇文重教的傳統,心系天下的胸懷,經世致用的學風,值得自豪的歷史和烙入骨髓的底蘊,蘇州的醫學理想終于被一個年輕的學科激活。
相比較悠久的中國醫學發展史,蘇州血液學科剛過甲子。短短60多年,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學科經歷了由弱變大,由大變強的歷史進程。三代血液人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探索耕耘,在出凝血疾病、惡性血液腫瘤、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開創性、突破性的成果,并以獨具特色的“蘇州模式”與“北京方案”“上海方案”并駕齊驅,共同構成國際舞臺上奪目的“中國方案”。近日,《醫師報》執行總編輯張艷萍對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蘇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教授,聽他講述科室初創、傳承、發展、創新的過往,從中感受到新中國血液學科發展的腳步,更感受到蘇大附一院血液人“薪火相傳、創新攻堅”的力量。
點擊播放吳德沛教授專訪(節選)
60多年前? ? 血液學科已在這里悄然起步
蘇州血液學學科的發端,始于60多年前。1958年,陳悅書教授和夫人彭大恩教授受上級委派,從上海第一醫學院來到蘇州,相繼在蘇州醫學院附一院和附屬兒童醫院開設了成人和兒童血液專科。在吳德沛的印象中,這位開科主任陳悅書教授人如其名:學識淵博,經常手不釋卷。在陳悅書教授倡導下,1963年,國內最早的血液研究室之一在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立,主要研究方向為白血病。
在缺醫少藥、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陳悅書教授在白血病診斷、分型和聯合化療等方面為我國白血病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76年,他在國內首先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微顆粒型; 研究并應用過氧化酶染色、糖原染色、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加氟化鈉抑制試驗等細胞化學方法,進行綜合診斷,提高了白血病的診斷精度。
1979年設計的中西醫結合的HOAP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完全緩解率曾達到82.1%。1978年,陳悅書教授受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并以“白血病的診斷”的項目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陳教授在恢復高考后第一批招收的研究生薛永權、王兆鉞、陳子興,分別從事細胞遺傳學,血液免疫學和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的課題,并先后出國進修。回國后,他們為蘇州血液學的基礎研究奠定了基礎。
蘇州系列單抗成就“中國血小板之父”
血栓與止血是蘇州血液最具特色的研究領域之一。
血液系統疾病分兩大類,血液與血管壁相互作用異常也就是出凝血疾病,包括出血性疾病,如 DIC 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癥等,以及血栓性疾病,可累及多個器官。重癥出血性疾病死亡率超80%,而血栓性疾病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粘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發揮生理功能的基礎,其功能異常也是出凝血疾病的首要原因。然而臨床上如何鑒定血小板功能一直沒有有效辦法。
1981年,由蘇醫血液室首批出國的阮長耿從法國歸來,在蘇大附一院建立國內首個血栓與止血研究室。阮長耿鑒定了世界上第一株血小板單抗,并第一次借助單克隆抗體技術,闡明了血液成分與血管壁相互作用的機制,進而開發出蘇州系列單抗和血小板診斷試劑,開創了血小板分子診斷的新時代。“蘇州系列”單抗的產生,提高了血液病和血栓病的診斷水平,其中5株抗血小板單抗自1987年起,通過國際分化抗原委員會鑒定,成為血小板研究的標準試劑。從此,世界醫學領域有了令國人自豪的“蘇州系列”單克隆抗體,并在國際上得到推廣應用。
由于在血液學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樹,阮長耿被國內外同行譽為“中國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先后被法國總統授予“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勛章”和“法蘭西國家功績軍官勛章”,連獲兩枚法國功績勛章,是獲此殊榮為數不多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阮長耿院士后來擔任過蘇州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衛生部血栓與止血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醫學會副會長,他的學生更是遍及世界各地,成為這個領域的學術泰斗。
法國充電進修? ? 20個月衣物沒拆包
197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吳德沛在錄取率僅有6.6%的殘酷競爭下,如愿進入蘇州醫學院,并選擇血液學作為終身專業,因為蘇州醫學院血液學科在全國非常有名,“既然來到蘇州醫學院,那就挑最好的專業去學。”
當時國內惡性血液病診療水平還相對落后,主要依賴于骨髓涂片開展形態學診斷。薛永權教授從法國進修歸來后,在實驗條件簡陋、科研經費不充足的情況下,突破技術壁壘,在國內率先改良了染色體熱變性R顯帶技術,不僅縮短了檢測時間,還能用于批量檢測,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該技術現已成為臨床常規檢測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血液腫瘤診斷技術的發展。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薛永權教授與吳德沛教授還發現,部分患者骨髓中原始細胞比例不高,遠遠低于惡性血液病的診斷標準,但有克隆性染色體異常,患者病程發展非常迅速,死亡率很高。于是,嘗試依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緩解效果。據此,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寡克隆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并被世界衛生組織白血病分型標準采納,成了一種獨立的分型。
20世紀90年代,骨髓移植技術在惡性腫瘤治療領域迅猛發展。1992年,吳德沛教授到法國南特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進修造血干細胞臨床移植技術。當時的南特醫院擁有17個凈化艙,先進的設備條件令他深受震撼。“當時,我們血液科是國內最好的單位之一,卻只有兩個凈化艙。另外,因為能夠得到充分的輸血支持,法國患者看上去并不那么病態,對于化療的耐受力也都比國內患者要強。”他立志要把先進的血液病診治“法國方案”帶回來。
肩負著發展血液技術,造福廣大患者的使命,他在法國如饑似渴、廢寢忘食的學習。每天除了睡覺,他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病房中。3個月后,他解決了語言問題。6個月后,開始獨立管理患者,9個月后,像別的醫生一樣,開始獨立值班。
24小時隨叫隨到,自己學習插導管、抽骨髓……吳德沛坦言,學習工作的壓力固然很大,但是全方位的歷練,臨床經驗的積累,對于年輕的他“非常重要”。嚴格規范的學術訓練、科學有序的臨床工作實踐,為他今后的醫學之路打下扎實的醫研基礎。由于整天待在病房,20個月后,當他結束了進修收拾行李準備返程時,發現當初帶來的便裝還靜靜躺在行李箱里,未曾開封,更是一次也沒有穿過。
獨創蘇州模式? 閃耀國際舞臺
江南蘇州,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江南水鄉獨有的婉約細膩,形成了蘇州精細、精準的地域性格。吳德沛回國后,沒有盲目照搬國外模式,而是結合傳統治療方案,從術前配型,到并發癥防治網絡和移植后復發新療法的建立,構建了一套精準的個體化治療體系,形成了“精準移植”的“蘇州模式”。
2001年3月3日和3月8日,吳德沛先后為蘇州兩例患者成功實施了移植手術。6月13日,他的團隊完成了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關系的異體骨髓移植病例。兩岸三地電視臺以《生命20小時》為題全程直播,這場由鳳凰衛視名主持人吳小莉帶傷坐在輪椅上主持的跨海峽骨髓接力直接推動了中華骨髓庫的迅速擴容,為更多需要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帶來了重生的希望。
“金杯銀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醫療服務能力始終是我們的第一堅守”,吳德沛教授說,“永遠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醫療服務”是血液學科呈現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原因。國際先進的移植技術和并發癥防治網絡以及移植后復發新療法的建立,共同構建了一套精準、個體化的治療體系。
在血液科團隊,專門處理移植后并發癥管理的團隊就有30多位醫生。正是這種全流程、無死角的管理模式,保證了在這里手術后的患者保持了很高的生存率。?? 在精準移植的基礎上,吳德沛教授賦予了“蘇州模式”創新的元素。他認為,“移植,不是僵化的,要因人而變、因病而變,要結合國內外最新的學術成果,將其揉進現有的移植體系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風險降低,療效提升。”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下,他鼓勵團隊成員要敢于嘗試新療法新藥物。早在2016年,他就率領團隊開始將CAR-T細胞免疫療法用于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目前已做了800多例,目前都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為此他需要額外承擔一些責任和風險,要花費時間去向管理部門陳述溝通,進行特別審批。即使這樣,他依然表示,“只要是患者需要我們,這些事情我都愿意承擔。”
用心做事,順勢而為,蘇州附一血液學科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蘇州市委市政府、院校領導及相關單位的全方位支持下,目前蘇州附一院血液科已成為國內領先的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中心,核定床位 324張,含百級凈化層流病房 61 張,血液 ICU 床位 14 張;分院有床位300張,移植后凈化倉21個。
在全體團隊的努力下,蘇州附一血液科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年移植量超千例,累計移植量超7000 例,規模全國第二,全球前五。他們建立的單倍型-臍血移植方案、IFN-a活化的供體淋巴細胞輸注治療移植后復發新療法和移植后并發癥綜合防治體系,移植后生存率較歐洲血液與骨翻移植學會(EBMT)同類患者提高了11%,無關供體移植例數連續5年全國排名第一,蘇州血液與北京、天津、上海一起,躋身國家血液學科第一方陣。2015年吳德沛教授團隊獲得了國際骨髓移植最高獎項——“圣安東尼-EBMT”成就獎。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吳德沛與團隊歷時22年研究的“惡性血液腫瘤關鍵診療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吳德沛和他的團隊再次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經過科技部、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總后勤部的聯合評審,獲批“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新征程? ?風正好揚帆
站在“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上,吳德沛教授表示,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從患者診斷治療到全程管理再延伸,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一刻都不敢懈怠!時時提醒自己,不努力就要落后,就要掉隊,就要被甩出。”
醫藥不分家。“從臨床實踐中提煉出實際需求,帶動與醫藥企業的合作,打通醫藥大循環通道,助力制藥企業發展,從而促進中國醫藥產業在世界崛起,是每位醫生的責任。”吳德沛教授認為,這是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責任和擔當。
根據《全力打造蘇州市生物醫藥及健康產業地標實施方案(2020-2030)》,蘇州將構建具有蘇州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體系,集聚全球龍頭醫藥企業、高水平醫療機構和世界級學術論壇,力爭十年內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和國內最有競爭力、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中國藥谷。面對這得天獨厚的的條件,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已經分別和園區內幾家企業合作成立了研究院,進行藥物研發的深度合作。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盆飯大家吃”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血液發展已經進入精準診斷和治療階段。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物進入臨床,醫生手中的“武器”也愈加豐富。目前,一半以上的血液腫瘤成為可以治愈的疾病,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更是可以達到80%的治愈率,這讓吳德沛教授非常“有成就感”。
“未來,血液學科將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依托多個國家級平臺建立覆蓋全國的協同研究網絡,開展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究,產出新方案、新技術和新產品,引領我國血液學科全面發展,為健康中國做出新的貢獻。”
傳承使命,賡續從醫初心
創新為民,彰顯大醫精誠
《醫師報》“傳承創新 血液大師談”訪談欄目,邀請全國重點血液腫瘤學科帶頭人及團隊,講述卓越人物和重要團隊歷史傳承、技術創新、救死扶傷的故事……
排版:王麗娜
編輯: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