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城市飽受爭議呢?個人覺得沒有什么應當不應當的,主要認為每個人想怎么看就可以怎么看。每年回蘇州,都能很有代表性的感受到江蘇第一經濟強市人民對南京的看法,和南京的真實意義。
首先是經濟上來說:蘇州并不是最近才領先南京的,改革開放初期蘇南模式大興鄉鎮企業,九十年代初期大力扶持新加坡工業園區,蘇州的經濟領先不僅僅是現狀,更是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積累了。所以南京想要追上蘇州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作為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的作用不只是經濟那么簡單,它要承擔起更多整個江蘇的問題。
2008年經濟最高的時候,蘇州的GDP幾乎是南京的兩倍,從1983年起,蘇州經濟總量就一直領先于南京。連隔壁無錫的GDP從1992年起,就領先于南京,直至2014年。常州、南通也一度有趕超南京的盼頭,一時間南京省會的地位飽受質疑??赡車鴥仍僖矝]有省會的經濟總量在省內如此不堪了。
網上曾經有個玩笑說:在有個猜地名的游戲中,有多人一說到江蘇的時候,腦袋里面的第一反應居然是蘇州,可想而知,可想而知這是一種什么樣讓人生氣的回答。
但南京,其實一直就在,它看似不緊不慢,實則悄悄積累了很多東西。你說國有企業有弊端,可是國有大型重工業企業是民族工業的最上游,目前來看技術升級最前瞻的依然是國有大型企業,而中小型民營企業乏善可陳,趨于同質競爭。
聽說蘇州人對南京其實抱有優越感,這是過去經濟地位決定的。但是我相信隨著南京經濟的持續向好,南京經濟自生性對蘇南地區經濟外向型的趕超,這種優越感會慢慢逐步消失。與之相伴的某些人的歧視用語,也會消失。
現在大多數人看城市,只按照現在的GDP總量或者自己所處行業前若干年的收入,卻忽略了一個城市有可能騰飛的依據和可能性。
2019年南京人均GDP超過了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經濟總量排名僅僅十年不到便從歷史低谷的18上升到11,南京人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全國第一,研究生比例全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