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工人在成達萬(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速鐵路建設現場作業。圖/新華社
各地一季度經濟數據基本揭曉,頭部城市的競爭格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比如,被稱為普通地級市“天花板”的蘇州,在GDP總量上被成都反超。后者以80億元的微弱優勢,晉升為GDP第六城。
一座是風光無限的“最牛地級市”,一座是經濟總量僅次于廣州的內陸強省會城市,蘇州和成都的排位變化,自然受到關注。
要指出的一點是,這實際上不是蘇州GDP首次被成都反超。同樣的一幕,在2000年的第一季度就出現過。彼時,成都GDP領先蘇州超百億元。當然,這種局面僅維持了一個季度。截至2022年,蘇州在GDP總量上仍領先成都3000億元左右。
(相關資料圖)
四年內,成都單季GDP兩次超過蘇州,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二三產業上,成都的增速明顯優于蘇州
從具體數據來看,一季度,成都GDP總量5266.82億元,同比增長5.3%;蘇州GDP總量5186.64億元,同比增長1.9%。兩座城市的GDP增速落差達到了3.4個百分點,這是排名互換的直接原因。
從產業端來看,一季度,成都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為:2.7%,1%,7.3%,而蘇州為4.8%、-0.7%和3.9%。可以明顯看出,在占據GDP大頭的二三產業上,成都的增速都明顯優于蘇州。
從投資、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三駕馬車”來看,成都的增速分別為:-2.1%,3.3%,22.2%,蘇州則分別為:4.2%、3.6%和-15.4%。蘇州在投資和消費上的增速都領先于成都,但外貿增速則與成都相差了近四十個百分點,這可以說是蘇州在經濟總量上被成都反超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蘇州的外貿依存度長期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外貿表現可以說是蘇州經濟的晴雨表。而受過去三年的疫情影響,國際貿易格局恢復尚需時日,再加之部分國際貿易需求萎縮帶來的訂單下降以及產業鏈外遷,蘇州的外貿在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并不讓人意外。
這也直接反映到蘇州的工業表現上。一季度蘇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7%,四大產業創新集群規上工業總產值,在1-2月全部陷入負增長:電子信息產業下降6.2%,裝備制造產業下降16.6%,先進材料產業下降17.4%,生物醫藥產業下降10.0%。
相對來說,成都則表現出更強的韌性: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五大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8%。其中,新興產品產量,如城市軌道車輛、智能電視、太陽能電池,更是分別增長4.8倍、3.9倍、23.1%。如此反差之下,兩者的經濟總量排名反轉,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階段性的表現,后續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尚需觀察。但對于蘇州來說,當前外貿所遭遇的壓力,也未嘗不是對產業結構轉型的一種提醒。一季度,同樣作為外貿重鎮,深圳的外貿同比增長7.4%,走出了與蘇州截然不同的曲線,就能夠說明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兩座城市的外貿結構有著明顯區別。
一個背景值得注意,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出口量最大的汽車生產國。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強勢崛起的深圳,自然順勢站上了外貿新風口,獲得較強的抗壓力。相對來說,蘇州因為缺乏實力強勁的整車企業,在這方面則顯得相對被動。一季度外貿的頹勢,就是直觀說明。
兩城經濟總量差距繼續縮小,將是大概率的
回到蘇州和成都的比較,要指出的一點是,一季度的經濟增速表現,并不能完全作為全年經濟走勢的依據。
一是單季GDP在全年大盤中的占比本來就較為有限;二是一季度往往是外部因素影響最大的一個季度。從以往經驗來看,一季度也多是城市經濟排名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
因此,就全年來看,蘇州和成都的較量應該主要在后面的三個季度。事實上,在三月份,蘇州的一些關鍵經濟指標就在明顯改善。
如3月當月,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4%,帶動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降幅環比收窄3.8個百分點;同期,蘇州儀器儀表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產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另外,一些產業項目投資的落地也在加速。這些相信都將為蘇州在后續的“觸底反彈”帶來新的支撐。
當然,就去年全年成都和蘇州的經濟總量差距來看,短期內,蘇州和成都的GDP排名,料將很難有根本性的變化。但也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成都和蘇州的GDP差距不斷縮小,這是不爭的事實。而2020年來的兩次季度性反超,可以看作是這種大趨勢之下的“正?!北憩F。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時間里,蘇州的GDP都是全面領先于成都。在差距最大時,成都的GDP甚至不到蘇州的六成。但近年來,成都的GDP占比已經追至蘇州的八成以上。且從目前的態勢看,兩城經濟總量差距繼續縮小,將是大概率的。
這背后除了與過去十來年內陸地區強省會城市崛起的大勢有關,也和成都與蘇州兩座城市的綜合定位及勢能差異有著直接關系。
眾所周知,成都是一個綜合功能相當齊全的國家中心城市,而蘇州作為普通地級市,盡管在經濟層面,尤其是外貿、工業方面“鶴立雞群”,成為毋庸置疑的“最牛地級市”,但其在綜合勢能上與成都明顯并非同一類城市。所以有網友調侃,蘇州和成都直接比較,本身可能是不太對等的。
事實上,在交通、人口、高等教育資源、戰略能級等多個方面,成都都明顯具有更大的優勢。這也是傳統中心城市的發展韌性所在。而在多項人均指標上,蘇州又明顯高于成都,這個時候,西部城市和東部城市的發展階段性差異,依然體現得很明顯。這也是經濟總量的比較之下,不應該忽視的另一面。
▲4月25日拍攝的蘇臺(蘇州至臺州)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ST-QL5標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城市格局在向趨于更平衡的方向發展
蘇州和成都的GDP排位變化,不出意外地再次引發了不少觀察者對于東中西城市格局變化的關注。
實際上,過去幾年,不唯獨是成都和蘇州,廣州和重慶,杭州和武漢等東中西城市排名的“拉鋸”,都能反映出一些趨勢性的規律。那就是一批內陸經濟重鎮,尤其是強省會城市,隨著產業實力不斷補強,人口吸引力得到提升,它們在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上都在向東部經濟強市發起趕超。
應該說,單就中心城市的發展表現來看,東中西的城市格局明顯在向趨于更平衡的方向發展。這從過去幾年人口流向的變化,也能夠說明不少問題。這次一季度蘇州和成都的“較量”,其實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縮影。
且在當前的背景下,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新的產業風口到來,東中西部城市的格局重塑,有可能會進一步加速。今年一季度,主要城市的增速表現,以及部分城市的GDP排名變化,都能夠反映出一些跡象。
比如,西安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口,不僅在2022年超過上海,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還拿下了今年一季度的萬億城市增速冠軍。
這背后其實揭示了一個非?,F實的問題,那就是影響現代城市格局變遷的最主要因素,還是產業。過去幾十年,蘇州憑借外貿和工業快速崛起,近十多年來內陸強省會不斷壯大,以及目前新的城市格局加速重塑,背后最重要的變量,實際都是產業??梢哉f,產業的競爭,永遠是城市競爭的主戰場。
城市競爭,不進則退。而置于更大的背景下來看,東中西城市的你追我趕、相互較勁,實際是中國城市發展活力以及經濟轉圜空間較大的一種現實表現。一個城市的發展受到影響,或者增速短暫放緩,就會有新的城市站出來;一個產業遭遇波折,就會有新的產業跟上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在這種相互競爭、替代中走向新平衡,正是中國經濟基本盤企穩的重要支撐。
文/朱昌俊(媒體人)
編輯/柯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