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濠東路吃個早餐,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濠東綠地,爺爺去參加合唱,孫子去弘文書店看書,中午回家還能順路在盒馬超市購買食材……這是家住崇川區一對祖孫兩人的周末安排。類似這樣的“一刻鐘生活圈”已經融入崇川每個人的日常,深刻改變著大眾的生活。
(相關資料圖)
自去年南通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名單以來,作為主城區的崇川,不斷培育、整合便民服務資源,在市民15分鐘步行的范圍內,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引領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方式。
從細處著手,打造“一老一小”的“關愛圈”
“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吉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等。”近日,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來自居住在附近的南通中學高二(14)學生正在聽工作人員娓娓道來藍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同學們還從藍印花布的刮漿、刻板、染色、刮灰等多個步驟,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自己的雙手延續歷史文脈,讓每一位同學都在這里收獲了知識,得到了鍛煉。“這次讓我學到許多非遺文化知識。”學生沈天逸說。“當看到自己做出來的藍印花布成品時,特別有成就感。”邵樂天同學表示。據了解,在城東街道還有崇德少年法學苑、崇德童謠詩社、熊貓兒童書店等眾多活動陣地,定期為青少年定制活動菜單,從傳統文化、心里健康、法治教育等多方面真情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
“預備,開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近日,城東街道德民社區活動室里幾十位老人跟著老師一邊做游戲一邊念口訣。這些老人是社區內存在認知障礙的老人,他們中有些人已不記得自己是誰,卻能伴著音樂綻放出孩童般的笑容。
這些“老小孩”每周三都會歡聚在這里,已經持續五年多了。將他們集聚起來的是崇川區老來樂老年服務中心(簡稱老來樂)。2018年以來,老來樂在城東街道社會事業辦的引導下開始關注認知癥老年群體,積極開展各類認知癥長者預防及照護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老來樂與專業機構攜手開展認知癥預防,通過專業的非藥物干預預防認知癥,為社區認知癥老人建立健康管理手冊,做認知癥篩查量表評估。通過家門口的每周小課堂的幫助,使老年人了解了認知癥的基礎知識,破除了對認知癥的恐懼,從而從容應對認知癥,提高生活質量。
從實處考量,打造生活所需的“便利圈”
出門不到一分鐘就能到達社區居家養老活動中心,過馬路向西走兩分鐘,便能來到沿河綠道,再往前走,正是溫馨的黨群服務驛站,香濃的咖啡配上書本與陽光,可以舒適愜意地度過美好的休閑時光。隔水相望,龍潭公園廊橋下運動空間格外熱鬧,一派全民樂享發展成果的幸福圖景。天生港鎮街道隆興佳園社區是拆遷較早的安置小區,近年來通過社區改造、河道整治、隆興福里廣場陣地打造,融入社區“紅色學堂”及“黨建紅地圖”特色品牌,讓居民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左右,即能享受到多元、便捷、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根據隆興佳園、隆興小區、隆興福里三個小區的不同特色,社區打造不忘初“興”、煥然一“興”、“興”火相傳三條線路,通過沿途設置導示牌,標定黨群服務中心方位,分別對中心花園、廉心長廊、居民議事亭、初心亭、小康橋、陽光書屋、紅色劇場、健身廣場、講習領航站等黨群陣地,在紅色學堂黨建地圖上進行標注,特別突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地圖中的紅色核心位置,強化黨組織的實體存在,構建一幅 “興”火燎原式的紅色學堂黨建地圖,勾勒出一道靚麗的紅色風景線。
“我們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圓心,以步行15分鐘的距離為半徑,可以畫出一個涵蓋十余處公共文化場地設施的‘品質生活圈’。”隆興佳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郭寧寧介紹,這些點將社區居民的學習、生活、工作、交流等需求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煙火氣”十足的社區集群。
不僅如此,隆興佳園社區還在生活資源的挖掘、培育方面下功夫,將商超、飯店、診所等便民店鋪、機構匯聚到社區里,為社區“15分鐘品質生活圈”注入了蓬勃生命力。
從“心”出發,打造文化生活的“幸福圈”
“捺的寫法,先左上,轉鋒斜下行,邊行邊按,把筆毛鋪開,到捺角處,慢提平出鋒。”在“文藝家進千村”志愿服務幸福街道管園村站活動中,老師們精心準備,傾囊相授,現場進行教學示范,講授如何寫毛筆字。學員們珍惜機會,學習熱情飽滿,紛紛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書畫作品練習、請教,窯洞學堂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幸福街道依托紅色資源,利用“窯洞學堂”“吸引力工程”等黨建陣地,精心“烹制”文化大餐,通過“點單式”文化服務,為老百姓營造文化生活的“幸福圈”。“希望有個家門口的書吧,供孩子假期看書學習”“想擁有一個供大家室內跳舞的場所......”居民們紛紛表達訴求,街道照單全收,截至目前已收到百姓“菜單”30余份。
“我現在每天都去家門口的‘長者驛站’唱唱歌、下下棋……感覺特別幸福。”社區居民祁漢才開心地說道。針對群眾“老想在家門口享受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幸福街道主動“接單”,建設了665平方米的日間照料中心,打造了集餐飲、午休、娛樂、健身、理療等功能于一體的“幸福之家”,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服務。截至目前,社區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已成功打造百姓文化項目近20項。此外,幸福街道秦西社區還量身定制“鄉賢課堂”,為流入黨員補“鈣”充電;“私人定制”殘疾人趣味游戲,引導殘疾人走出家門,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精心編制“放映清單”,每周播放熱映電影和戲劇,滿足老年朋友文化需求。通過“定制”+清單,實現文化服務與百姓心意相匹配,切實打通基層文化服務“末梢”。
“15分鐘生活圈”不僅是一個小圈子,更是突顯了“以人為本”的社區服務理念,崇川區將繼續從“標準化、便利化、智慧化、品質化”四個維度提升便民生活圈建設水平,不斷完善社區商業網點建設,加快居民生活服務業發展,讓社會運行更具效率,讓城市發展更具活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