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5日),張靖皋長江大橋關鍵控制性工程——南航道橋南主塔樁基施工完成,標志著這座擁有六個“世界之最”、六項“世界首創”的大橋施工進入新階段。與此同時,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建設也迎來重大進展,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主塔全面轉入上塔柱施工。
【資料圖】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南主塔樁基施工完成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南主塔高350米,建成后將是世界最高懸索橋索塔,同時也是大橋南北兩座航道橋四個主塔中唯一一座水中主塔,距離北索塔2300米,實現一跨過江,建成后將刷新世界最大跨徑橋梁記錄。97根樁基整齊筆挺插入江底,如棋盤上的棋子密布星羅,展現崢嶸氣勢。大橋單根樁基礎長106.5米,直徑2.8米,采用行列式加梅花式混合布置,構成南航道橋南主塔的基礎。
大橋開工建設以來,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張靖皋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聯合中交二航局、張家港海事局等共建單位成立南航道橋“建橋先鋒”黨建聯盟,建立聯席聯建聯動的“三聯”工作機制,合力解決大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全力護航大橋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團隊成功克服了長江地質條件復雜、水文變化反復、“汛期反枯”等自然條件影響,不斷優化施工方案與資源配置,采用全棧橋施工方案,變水上施工為陸地施工,提高了施工功效,保障了安全和質量。針對南主塔樁基直徑大、樁身長的特點,同步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嚴控清孔質量、采用大功率濾砂機、動態改良鉆孔泥漿配比,有效提高了樁基成孔垂直度、鉆機鉆進速度、鋼筋籠下放準度。
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張靖皋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現場副指揮長戴俊平介紹,南主塔首根鋼護筒于2022年8月26日成功施打入江,歷時85天完成鋼護筒插打任務。同年12月28日南主塔首根樁基開鉆,歷時109天完成樁基鉆孔成樁。下階段,將進行主塔鋼圍堰和承臺施工,實現水下、水上工序的轉換。大橋建設期間,建設團隊全面開展“現場工業化、建造智能化、施工標準化、產品數字化、管理信息化”建設,在主塔樁基施工中,創新性打造主塔裝配化施工平臺,鋼護筒洞口采用裝配式可周轉承重組合面板,解決了全平臺承受重載施工裝備的難題;鋼筋籠制作中,研制的移動式焊接平臺,大大提高鋼筋焊接效率;采用罐車直接澆筑混凝土70000余方,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目前已檢測的樁基均為一類樁。
張靖皋長江大橋作為國家“十四五”期間重點推動建設的過江通道項目,連通張家港、靖江、如皋三市,全長約30公里。跨江段全長7859米,包含南、北兩座航道橋以及南、中、北三段引橋,采用雙向八車道,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大橋建設將對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優化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完善區域路網布局,促進跨江融合發展,建設高水平揚子江城市群等具有重要意義。
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主塔全面轉入上塔柱施工
4月15日,安裝在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南塔的15000噸米塔式起重機緩緩吊起一節索塔鋼砼結合段,隨著這個重達280噸的“龐然大物”被穩穩放置在240米高南塔中塔柱合攏段上,常泰長江大橋主塔上塔柱施工全面展開。
常泰長江大橋橋塔設計總高352米,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高橋塔。大橋主塔共分上、中、下三個塔柱區段,中、下塔柱采用混凝土結構,上塔柱首創采用“鋼箱-核心混凝土”組合索塔錨固結構,可以充分利用鋼與混凝土兩種不同材料的力學性能差異,實現索塔錨固體系整體和局部受力的協調統一,有效提高使用效率。上塔柱總高120.9米,共分為十個節段。為有效解決鋼塔吊裝自重大,起吊高度高、受力均衡性控制難和定位精度高等難題,將采取“萬噸米級塔吊+定位倒鏈初位、三向千斤頂精確定位、支撐型鋼焊接定位”三級定位措施,以確保吊裝施工安全高效。
此次吊裝的是連接中塔柱和上塔柱的鋼砼結合段,其平面尺寸為橫向16.8米,縱向16.4米,高度5.17米,呈現“扁平”卯榫結構,全重280噸,由工廠制造后通過船舶運至施工水域。
(江蘇新聞廣播/周洋 編輯/汪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