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睢寧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加快建設農業強縣既是全面推進睢寧現代化建設新實踐的重要任務,也是建設“全面轉型、全域美麗、全民富裕”新睢寧的內在要求。
(資料圖片)
睢寧縣錨定創建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總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快速復制推廣發端于官山鎮的農業廢棄物生態循環模式,以“秸稈綜合化利用、糞污資源化利用”為主線,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特色發展之路。
“今年將在這兒建設一個面積大約3000平方米的秸稈收儲中心,會給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的增收。”站在睢寧縣官朱路與張楊路交界處,官山鎮魏樓村黨總支書記彭宇細細盤算著兩個月后的收益賬,“小麥秸稈打捆后可以賣到320元/噸,比起去年露天存放的小麥秸稈,每噸能多賣100元,村集體在這一項的增收不是小數目。”在彭宇眼里,全村4200畝小麥將產生的840噸秸稈,不再是廢物,而是一捆捆“金疙瘩”!
想方設法利用秸稈收儲、銷售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這也是邱集鎮仝海村黨總支書記朱賢君正在盤算的事兒。眼瞅著今年冬小麥的長勢不錯,朱賢君和村“兩委”成員敲定:“不能再等了,今年村合作社租賃機械,搞秸稈打捆,深加工后的小麥秸稈賣給附近的養牛場,將進一步拉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相比魏樓村和仝海村兩位村支書的謀劃,先行一步的慶安鎮杜朱村通過秸稈收儲、加工和銷售,村集體經濟賺得“盆滿缽滿”,在村黨總支書記杜桂林的賬本上,一組組數據充滿著說服力:2021年,杜朱村集體合作社貸款20萬元購買一組秸稈收儲機械,當年夏季完成秸稈收儲2400噸,合作社銷售收入64萬元;2022年,在上級幫助下,杜朱村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鋼結構廠房用于秸稈收儲;2022年夏秋兩季,共完成秸稈收儲加工6000噸,夏季小麥秸稈以320元/噸簽約,秋季稻谷秸稈以55元/捆簽約,而同期露天存放的小麥秸稈只能賣240元/噸,稻谷秸稈僅售45元/捆。
通過農作物秸稈收集、儲存、加工、銷售,助力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是彭宇、朱賢君、杜桂林等眾多村書記的共同選擇。而發端于睢寧縣官山鎮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是村書記們學習的共同“模板”。
目前,官山鎮累計建設11處計6萬平方米秸稈存儲大棚。2022年夏季,官山鎮共收儲秸稈2.5萬噸,純收益約800萬元,銷售分配后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每村超過30萬元。而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主要用途是建設、維護村級公益設施和用于精準扶貧等工作。
既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實現了強鎮富民效益,真正做到“點草成金”,官山鎮這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特色發展之路帶來的巨大示范作用,使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在睢寧大地不斷推廣與創新,走出了一條秸稈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綜合利用的“四化”之路。
近年來,睢寧縣新增大型秸稈田間打捆機械211臺、新建標準化秸稈存儲廠房111732平方米、秸稈青儲發酵池36000立方米、建設300余個秸稈臨時堆放點,建立起服務農民、聯系企業、面向市場的秸稈綜合利用服務體系,形成“組點、村站、鎮中心”秸稈收集儲運網絡體系。
全縣48家規模秸稈收儲中心年秸稈收儲能力在40萬噸以上,發展秸稈經紀人1800余人,探索實施“秸稈收儲企業+秸稈合作社+種植大戶+低收入農戶”“秸稈利用企業+秸稈收儲企業+農民秸稈經紀人”等收集儲運模式,形成了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和秸稈經紀人為紐帶、農戶廣泛參與的市場化收儲運營模式。
在睢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不僅為數十個行政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而且在全縣范圍內實現了較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進一步助推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控,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秸稈露天焚燒衛星遙感連續13年“零火點”,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以上;秸稈還田和肥料化利用減少化肥用量約3萬噸,秸稈能源化利用減少標煤使用量約2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可替代糧食1.9萬噸。
2020年至2022年,睢寧縣連續3年獲批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2022年,全縣秸稈利用實現產值9212萬元,直接、間接帶動就業人數7800人,實現居民人均增收800元。
堅持生態優先,扎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睢寧縣正加速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為爭創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鉚足干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