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增添鄉村顏值、“沉睡”多年的資產再次“蘇醒”增加集體經濟、雜草叢生的荒地“盆景”變花園……初夏時節,走進金湖縣戴樓街道,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宜人美景讓人應接不暇,這是開展公共空間治理帶來的喜人變化。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戴樓街道緊緊圍繞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目標,突出農地、水體、道路、集體資源資產“三空間一資源”清理,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做好“三篇文章”,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做好“水”文章 打好生態牌
【資料圖】
“在公共空間治理中,我村對60年前開挖的水塘進行了全面整治,整治后水面面積有110畝,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每年為周邊農民節約抗旱費用8萬元。”戴樓街道官塘村黨總支書記萬支清計算著村里的廢水塘變成“聚寶塘”的長遠大賬。
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開展以來,戴樓街道通過前期的排查摸底,對水體空間存在的廢水塘、死水塘進行整治,做到讓水活起來、讓魚兒游起來、讓水綠起來,在水塘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更是給村集體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紅嶺村對200畝的廢水塘進行改造治理,打造成集休閑、健身、采摘、垂釣、農家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全面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做好“田”文章 實現高效益
“以前的田間溝渠淤塞嚴重,如今經過高標準農田整治,溝渠相通了,排水暢通了,小農田變成了大田塊,增加了種植效益。”看著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新塘村村民心情也順暢了。
戴樓街道按照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要求,不斷規范鄉村土地流轉,完善基礎設施,將荒地、低洼地、廢棄地進行復墾,將小田變大田,讓荒地變良田,對土地流轉溢出面積全部對外發包。街道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突破,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在衡陽、新塘和官塘村新建防滲渠1.17公里,河道疏浚1.23公里,新建田間配套工程306座,其中包括300個放水口,6座灌溉泵站。通過高標準農田整治,該鎮實現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做好“特”文章 拓寬致富路
“我們這里種植的有西瓜還有羊角蜜等多個香瓜品種,其他大棚有辣椒、西紅柿等蔬菜品種,去年是120畝,今年又擴大了80畝,年產值大約在200萬元左右。”新塘村蔬菜種植基地大棚種植戶介紹說。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挖掘農村發展潛力的關鍵點,也是富民增收的新舉措。戴樓街道以公共空間治理為抓手,不斷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形成“一村一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綠色產業,全街道有牌樓、新塘、衡陽等高效農業蔬菜產業園,大棚蔬菜種植面積1800多畝,稻蝦套養面積3500多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