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至31日,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親自率團赴德國開展經貿洽談,全方位開展對德合作交流。
近年來,大批德企巨頭紛紛牽手常州,城市吸引力、影響力持續提升。作為江蘇對外開放主陣地,常州正與外企上演事關投資信心的“雙向奔赴”。
(資料圖片)
跨越31年投資故事
與德國有著相似制造基因的常州,與德企的合作要追溯到30年前,1992年萊尼電子入駐常州,成為在常創辦的第一家德國企業。隨后,一批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例如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博世、曼恩、大眾等先后落地常州。
此次,常州市委書記的德國行中,其中重要一站便是蒂森克虜伯集團所在的德國埃森市。據悉,蒂森克虜伯與常州國家高新區簽署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合作協議。
早在今年3月,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的蒂森克虜伯集團就再次與常州簽約,發展新項目——高端車用減振器制造項目,這也是該集團6年來第6次在常州投資擴容。
這樣的合作密度,也實實在在的成為了常州對外招引的金字招牌,無論是龐大的中國市場,還是常州優質的產業環境、營商政策,無疑成為了更多優質德企進入中國市場的熱門目的地。
除了產業項目,常州與德國的交流也延伸到了文旅、科教、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一組數據顯示,江蘇省現有德國市級友城23對,而常州與德國就締交了7對友城,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據悉,目前已有7家來自德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常州投資,共計12個項目,涉及汽車電子、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
同時眾多企業不僅在常建立制造基地,并且有意逐步將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中國區總部布局于此。
什么是常州的吸引力?
常州如何贏得德企的青睞,一方面恐怕源自于城市的制造業基因。常州的城市定位一直很“專一”,從“經世致用”思潮下的近代工業發祥地,到引領鄉鎮經濟的“蘇南模式”發源地,再到如今劍指“世界新能源之都”,一脈相承立足制造業。
去年,賽迪顧問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2)研究報告》,在2022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中,常州位列全國第16位。
常州擁有同類城市中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有33個,207個中類有189個,666個小類有598個。其中隱形冠軍企業達到200多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1家,中國工業大獎和工業強基工程項目雙雙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這份專一和執著,讓同樣認同工匠精神的德資企業尤為看重。2022年。常州的GDP達到了9550.1億元,距離萬億俱樂部只差“臨門一腳”,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指標增幅更是持續領跑蘇南,這樣的成績也讓常州給了投資市場更大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產業成為全球著名的賽道時,常州將目標鎖定在了中國新能源之都,無疑成為了德企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說深圳、廣州、上海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上的領軍者,那么常州就是這條賽道的隱形冠軍,作為新能源車成本最高的零部件是動力電池,其成本占新能源整車的30%-40%。
根據常州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常州動力電池產銷量居全國第一,獨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江蘇省的一半。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都在常州進行了布局。
另據江蘇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江蘇省汽車產量為94.4萬輛,增長10.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44.8萬輛,增長93.2%。而常州2022年生產新能源汽車34萬輛,也就是說常州新能源車產量占全省75%。
作為新能源產業的明星城,常州用行動讓外國投資者、企業家學會了一句中國諺語——“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打造對外合作新模式
以市場換技術,所謂的“雙向奔赴”也絕不只是單方面的投資,常州成為中德合作的新樣板,還得益于在與優質的德企合作中,不斷壯大本土企業和資源。
首先,常州企業也將德國作為“走出去”的歐洲首選地,據悉,目前已經有近50家的“常州籍”項目落戶德國,例如在新能源領域的明星企業,常州的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已紛紛啟動了在德國的建廠計劃,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模范案例。
其中,蜂巢能源投資24億美元在德國薩爾州建造超級工廠,并將設置研發中心和測試驗證中心,借助德國人才和技術,提高產品能效。
2017年,常州金壇區自主規劃建設中德(金壇)創新產業園,到2020年,升格為中德(常州)創新產業園。2021年,產業園成功獲批江蘇自貿試驗聯動創新發展區,已成為長三角及蘇南德語區中小企業進入中國的優選之地。與之相對應的,江蘇省在德國巴符州建立了“德國工業4.0(金壇)制造基地”。
從企業到園區,讓中德企業的交流變得更加便利,同時相對應的產業政策也變得更加明晰。
除了企業的發展,常州與德國的創新合作也可謂是“遍地開花”,在人才培養方面,常州作為江蘇唯一、全國少有的國家職教創新發展高地和國家產教融合城市“雙試點”地級市,學習德國先進制造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對常州,更對全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有著示范作用。
為此常州職教借鑒了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引進并吸收德國專業教學大綱,按照德國IHK職業資格考試與國內技師職業資格鑒定要求,實施技能人才培養計劃。
所謂“雙元制”,即一半時間在學校上課學習知識,另一部分在企業實踐操作。
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從2014年開設了全國首個中德合作班,累計已有金屬切削師、電氣自動化、工業機械師、汽車機電師、機電一體化技術5個專業,作為中德班培養出來的藍領技師必須懂電腦,懂外語,德文或者英文,還得看得懂圖紙。
縱觀中德合作的“常州模式”,可以發現,從優質企業引進到本土企業提質升級,再到人才培養,常州走出了一條全產業的發展路徑,也為更多同類型城市在引進來,走出去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