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芒種前后,走進宿遷的鄉村,處處都是一幅忙碌的景象,在沭陽縣錢集鎮萬莊村,這種景象也呈現在多個塑料大棚中。
“這兩天天氣不錯,我們的頭茬西瓜也在陸續采摘中,村里人都忙不過來,許多種植戶去外村招人啦。”對于這兩天的忙碌,40歲的蘇敏顯得比種植戶還要喜悅。
蘇敏是錢集鎮萬莊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回到村里成為返鄉興村新村干,2021年成為萬莊村黨支部書記,而在此之前,蘇敏一直在淮安創業,年收入約30萬元。“2017年之前,我們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還是‘0’。因為村里沒有企業,大多數村民外出打工了。”作為錢集當地人,在上任之初,蘇敏就對萬莊村的情況非常了解。
【資料圖】
“既然知道這個村的窘況,那又為什么回來呢?”對記者的這個疑問,蘇敏沒有猶豫,脫口而出:“應該是對家鄉的責任感和情懷吧,自己日子過得好一些了,就想著能不能讓家鄉也好一些。”
抱著一腔赤誠,蘇敏雷厲風行,將自己當成一顆種子,“種”在了萬莊村,深深地向下扎著根。
“要想在泥土里扎下根基,實現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就必須蹚出一條新路。這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相關部門的幫扶,更需要我們敢闖敢拼不懈奮斗。”蘇敏說,近幾年來,在幫促單位的幫助下,村里陸續建成高效農業產業園、“返鄉興村新村干”創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鄉村振興園,大力發展西瓜、黃瓜、葡萄等規模化種植,初步形成了以園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在蘇敏看來,每建起一個“園”,就能為村民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
“從春節至今,我一直在這個葡萄園工作,每月工資約3000元,從事修剪枝葉等工作,不算累。”在葡萄大棚里,顆顆綠色如寶石般的小葡萄掛滿了枝頭。藤蔓下,許多村民正在修剪著葡萄。70歲的王翠紅是萬莊村村民,她笑著說,如今孫子、孫女都長大了,也不需要她看護了,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干些農活,不但有人陪伴,還能補貼家用。
其實,王翠紅并不是這群工人里年紀最大的。“我們村只有500余人是常住人口,忙碌的時候,村里有200余人前來工作,可以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的,大多參與進來了。”蘇敏驕傲地說,這些“園”將群眾的積極性全部激發了出來,大家為了村子,為了生活都變得活力迸發。
為了讓這些“園”里產品的銷路更廣,蘇敏還帶領村干部探索“支部+直播”經營模式,開通農副產品直播間,給村集體及村民帶來新的銷售方式,直播平臺讓他們的銷售路子更寬廣。
“去年,我們家的葡萄銷售額達七八十萬元,今年是豐產期,相信銷售額會成倍增長。”種植戶李俊杰是浙江人,3年前接受鎮政府的邀請,來到了萬莊村,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種植葡萄。去年,在蘇敏的“直播”助力下,他的葡萄在網上銷售一空,今年,他更是信心十足。
“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00萬元。從0元到100萬元,我們用了4年多的時間,這對于萬莊村來說是個‘奇跡’。”蘇敏說。
生活好起來了,環境自然也要跟上。“現在好了,這條水泥路趕在了我們家收麥之前通車,可算是幫了大忙了。”79歲的金建中說,在他的記憶里,2003年之前,萬莊村是沒有水泥路的,直到蘇敏等年輕人來了之后,村里的路便一條接著一條修起來了,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建中說的這條水泥路長約200米,寬約3.5米,這是一條通村道路。“近年來,村里一共修繕了4200余米水泥路、7座橋(涵),如今,不但村道暢通,就連莊與莊之間也都鋪上了水泥路。”說起這個,蘇敏一臉滿足,他笑著說,群眾對他們的認可才是他們工作的動力。
蘇敏說:“這些年來,忙碌就是我們的正常狀態,但我們堅信,只要堅持腳踏實地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甘于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種子’,終能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開出絢爛的‘花朵’。”
初夏的鄉村,一陣陣風吹來,麥浪翻涌,鳥蟲鳴叫。
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萬莊村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