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收季節,連云港市依托小麥秸稈的收儲網絡,變廢為寶,推進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在東海縣石榴街道姜莊村的一片麥田里,兩臺秸稈打捆機和一臺摟草機正在來回穿梭,被回收的小麥稈經過粉粹、壓實、打捆后,一個個體型龐大的秸桿圓捆從機器后部“吐”了出來,整齊地碼放在田間,等待回收運走。
(相關資料圖)
東??h石榴街道姜莊村黨支部書記 姜勇談到,我們村小麥已經收割過半,收割的同時,我們及時與秸桿回收利用經紀人聯系,我們確保收一塊清一塊,及時打包入庫。
收儲秸稈經紀人告訴記者,他們將以最快的速度將秸桿打包、離田,不影響農民夏種,并把秸稈高效綜合利用起來。
收儲秸稈經紀人 潘山山談到,8臺拉打捆機,4臺摟耙機,一臺打包機一天可以收500畝地,日產回收秸桿800噸。
以往令農民頭疼的“廢物”如今變成了“寶貝”,秸稈機械化離田技術具有秸稈利用率高、能效強、性價比高的優勢,采用循環經濟理念,符合國家秸稈綜合利用和減肥增效產業政策,不僅能顯著改善治理土壤結構,還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著積極作用。
東??h農業農村局農村能源環境保護中心主任 沈軍表示,通過秸桿撿拾機進行秸桿打捆壓塊,優質的小麥秸桿用于養殖、造紙、食用菌基料化利用,次一點的秸桿用于生物質發電和秸桿肥料生產。
下午,在灌南縣孟興莊鎮沂河淌境內,一臺臺摟草機在收割完的麥田里快速奔跑,一行行麥草被快速摟成一隴,在金黃色的大地上勾勒出美麗的線條。緊隨其后的秸稈打包機,也鉚足了勁兒,吐出一個個大大的草捆,多臺鏟車同時作業,將草捆裝車后,快速駛出麥田。
農機手 趙萬全談到,我們一天一臺機器打包1000畝地,我們來了五套機器,一天能打5000畝地,小麥收完以后,能隨時可以秸稈離田,綜合利用。
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這些打包好的麥秸稈全部被當地一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收購。
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發酵廠廠長 陳錦河表示,每年使用麥秸稈12萬噸,產生的基料18萬噸,生產蘑菇6萬噸,實現經濟價值6億元。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的原則,灌南縣通過組織合作社開展秸稈打捆回收,在全縣形成秸稈收購、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產業鏈。
秸稈經紀人 丁建國談到,我們將秸稈回收以后,主要銷售給板材企業和食用菌企業,每噸銷售價在250元左右,目前的需求量很大。
灌南縣還對收儲企業開展獎補扶持,引導秸稈收儲企業開展直接銷售和按需運送,提高了秸稈收儲經濟效益,并逐步完善“收、運、儲、加、用”的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基本打通了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渠道綜合利用途徑,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傳統農業可持續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