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寶在家庭農場內查看瓜果長勢。
9年前,黃傳寶上任銅山區大彭鎮周棚村黨支部書記時,周棚村是個名副其實的“后進生”——村集體收入為零,村里的矛盾糾紛一堆。
(資料圖)
老支書卸任前,認準黃傳寶能帶領村子發展,“三顧茅廬”把退伍后在外經商的黃傳寶拉回村里。跟在老支書身邊,在村里歷練了一年后,2014年,黃傳寶正式上任周棚村黨支部書記,周棚村也開啟了從“后進生”不斷進階發展的“逆襲之旅”。
當過兵,讓黃傳寶身上有一種軍人的特質——干啥事,就要把事辦好。既然當了村支書,就得讓村子有變化。
讓村子穩下來,是黃傳寶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 為了和老百姓心貼得更近,上任前三年,黃傳寶幾乎每天晚上去上訪戶或是有矛盾糾紛的村民家里聊家常,“剛開始的時候,有村民覺得我是在作秀,門讓你進,卻不跟你交心。但是三年堅持下來,村民們看出來,咱是真心上門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怨氣肯跟你講,有苦水愿跟你倒,話也說得通了,理也聽得進了,啥事有商有量,啥話心平氣和地講,事情就好辦了。”
讓村子穩下來,絕不能只靠說,關鍵還得看怎么做。
村里的路,多坑洼不平,雨天積水成片,村民出行不便。黃傳寶上任伊始,便排定了修路計劃。10年間,全村修路總長達46公里,平坦的路面成了方便村民出行的“安心路”“舒心路”,成為得民心的民生工程。
民心穩了,接下來就是帶著村子富起來。
周棚村有3000多畝耕地,以前多是一家一戶種植,一季麥一季稻,一年下來,一畝收入只有幾百元。 為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黃傳寶帶領周棚村在全鎮率先實行股田制改革,做活“土地文章”,實現了村民和集體雙向奔“富”。不想種田的農戶把土地承包給村集體經營,村里將農戶原本分散的田地整合到一起,進行管理,實現集體土地連片化,并實行一麥一稻輪作種植,為農業大面積規模經營打下了基礎, “先流轉了200畝,后來覺得不夠,就又流轉了1000畝,最初把土地流轉后分包出去,后來覺得還是村集體自己種比較放心,能保證收益。”黃傳寶帶著村干部們不辭辛苦地在地頭勞作。
村民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村民楊達東經營農藥生意,看著村干部們為集體多增收,在烈日下曬,在田頭里干,主動把這1000多畝股田的植保工作攬了下來,“他們總想著自己多干點,就能替村里多省一筆開支,我懂技術,也想幫村里多出一份力。”楊達東說。
實行股田制的第一年,一季麥一畝地的收成達到了1200斤,價格賣到了1.4元/斤。
試水成功后,去年周棚村又流轉了1000畝土地,繼續擴大股田制規模。兩年下來,股田制成為了周棚村村集體增收的新渠道。去年,周棚村村集體收入破100萬元,其中80萬元都來自于股田制的收益。
過夠“苦日子”的周棚村,漸漸找到了富起來的門道。而黃傳寶的目標并不止于此,他想的是,不僅要把村子帶上致富路,還得帶著周棚村在致富路上跑起來。
為了讓股田制效益發揮到最大,今年周棚村對農田基礎建設進行改善,新增了兩座“生產橋”,新建了兩座翻水站,清理水渠、河道累計4000余米,切實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糧食產量和質量。
為了讓糧食能賣上價,黃傳寶向上級積極爭取到了省第四輪農業改革項目,徐州市銅山區麥香田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落地本村,建起了集糧食儲存、糧食烘干、農資庫、農機庫和硬化晾曬場于一體的約3500平方米的廠房,以緩解本村及周邊村2萬余畝糧食的倉儲壓力,還為村民提供了約50個就業崗位,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加50萬元。目前,該項目正在施工中,今年秋季即可全面建成使用。
“除了烘干和糧食倉儲,我還打算建兩層共計2000平方米左右的冷庫用于出租,如果進展順利,這又能為周棚村增加一筆可觀的集體收入。”站在正在建設的糧倉前,黃傳寶繼續謀劃著周棚村未來的發展。
不停地想,不停地干;不停地干,不停地想。正是這股勁頭,周棚村從原先的“后進生”變成“優等生”,去年在工作綜合考評中周棚村位居全鎮第一。
只要肯奮力追趕,“后進生”也能逆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