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間接推動了數據中心、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經歷數年快速發展的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正變得越來越“絲滑”。這是有事實依據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已經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階段。
信息產業+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推動著智能制造的崛起。在這一進程中,作為經濟基礎性行業,制造業正在發生變革。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傳統制造業要從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產品生產型行業,向質量效益轉型、綠色制造型、生產+服務型轉型升級,必須依賴智能制造。因此,發展智能制造的技術、產業和應用,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也是驅動我國實體經濟再度崛起的新引擎。
中國工程院對“智能制造”的定義是:“將先進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對制造全系統、全生命周期‘人—機—物—環境—信息’的認知、學習、決策控制與執行等的制造技術、系統與應用”的總稱,目標是持續提高產品的質量、效益、服務水平,減少消耗,推動制造業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
這個定義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推動制造發生智能變革的先進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自身的完善和發展(包括技術、系統與應用),就是推動國家經濟升級、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重要一環;第二,智能制造為傳統產業賦能,助力各產業鏈走向豐富和完善,是地方實體經濟進階發展的中堅,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硬實力體現。我認為,這兩層含義恰恰表明,智能制造將成為實體經濟升級的新引擎。
言及實體經濟,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的“實體”產業體系規模更大、門類更全、產業配套更完善。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的樞紐,中國實體經濟勢必要與時俱進,吸入最新產業技術。這其中,匯集先進信息技術和設施的IT產業是賦能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實體經濟實現“階躍式發展”的生力軍。
智能制造扮演著賦能者的角色。以“云—端—邊—網”為基礎的數據智能,使企業的決策結果更精準、業務流程更高效,這是智能制造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共同催生的結果。當先進的信息技術帶來的數據智能與制造業相結合,將釋放出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高質量發展紅利。
智能制造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方向。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加大智能化技術改造步伐,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已然成為一個地區發展的“硬實力”代表。
發展智能制造,可完善、優化高端產業鏈布局,加速機器人產品、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區域落地,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并提供大規模就業機會,幫助地區科技、經濟快速發展。
一項創新技術,往往需要長期的孵化培育和大規模的市場需求才能實現產業化,得以在行業中普及應用。中國是全球最大、層次最豐富的市場經濟體,這也是我們的優勢。一旦裝上智能制造這個新引擎,中國的實體經濟將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