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問趕路人,追光逐夢莫停留。
常州,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2022年,常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省均、領跑蘇南。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00億元左右;工業規??偭客黄苾扇f億元;位列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前十強、中國地級市基本現代化指數第12位、全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第16位;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81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51家,數量居全省前列......一座現代化新常州已然浮出水面。
(資料圖片)
1月15日,2023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出爐,在清晰勾勒全省未來五年發展藍圖的同時,也為常州新一年發展,明確了“路線圖”。
新平臺新動能
“創新之花”結出“產業碩果”
聚焦2023江蘇省“兩會”,創新仍是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對于常州,更是提出“加快推進中以常州創新園建設”的新要求。
作為“蘇南模式”的發源地,“蘇錫常都市圈”的重要一員,常州正圍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充分釋放產業振興之勢、能級躍升之勢、區位質變之勢、政通人和之勢,在創新之路、人才招引上,亮點頻現。
從“科技長征”到名城名校合作行,常州通過“招院引所”“招科引技”,讓“常州無名校、名校匯常州”成為現實,蹚出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創新之路,中科院、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一批大院名校落地扎根;先后引育公共研發機構47家。其中,省級創新中心1家、省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7家、省產研院專業所3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4家。常州建設成為江蘇重要的研發機構集群。
從開創高職教育新模式到探索產學研合作新路徑,再到構筑未來產業發展新高地,一批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研究強勢崛起,從高校實驗室到創新第一線,成果轉化跑出常州“加速度”。
在常州,創新動能潮起澎湃,創新集群迎風而立,創新維度持續拓展。根據各片區稟賦資源,常州市將整個轄區化整為片,重新賦予新的地位,不斷優化形成“一核兩區多園”的全域創新布局,從而不斷帶來新發展、新變化、新成果。
2022年,常州科教城被評為中國最佳創業園區第一名及全國卓越創新園區,累計孵育科技企業近3000家,建成科技創新創業平臺47家;常州國家高新區、武進國家高新區全國排名位列第21位和第35位,較2017年分別前進4位和16位;溧陽高新區連續4年位列省級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第一位,金壇華羅庚高新區創建成省級高新區;全市建有常州經開區軌道交通產業園等17家省級科技產業園,總數居全省前列;日前常州市科技局獲評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
瞄準國際合作先行區、創新創業引領區、科技服務核心區、未來產業集聚區、產教融合示范區,常州“創新之核”升級工程全面啟動。
關山千里遠,而今啟新程。明確以“智改數轉”為主攻方向、加速重振產業雄風的常州,精準定位自身資源優勢,以新智造擦亮工業明星城市名片,為未來發展做足鋪墊。
新引擎新優勢
新能源產業鏈條“積沙成塔”
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都離不開支柱型產業的崛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征程中,常州選擇發展新能源產業來“勇挑大梁”。
為此,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聚焦做強產業,要加快打造現代化常州的硬核支撐,制定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實現“兩個超萬億”目標,即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舉全市之力領跑新能源賽道,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事實上,常州并非天生自帶“新能源”基因。常州并沒有豐富的鋰礦資源,也沒有傳統“汽車城”的積淀,那么,新能源產業為什么能夠在常州從無到有、做大做強?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是左右結果的關鍵因素。
多年來,常州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由此換來的是城市羽翼漸豐的產業配套能力。
作為長三角工業明星城市之一,常州制造業規模大、門類全,41個工業大類中有37個,207個中類有191個,666個小類有600個,擁有規上工業企業5700多家,其中40%是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完備程度高,在全國同類城市中遙遙領先。
同時,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有4家布局常州,其中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為中國總部;新能源整車北有“夢想”、南有“理想”,更有北汽、上汽、東風等加持;天合光能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領航者,萬幫新能源是全國最大的民營充電設施運營商。在新能源賽道,常州取得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五、投資熱度指數全國第一的成績。
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動力電池、光伏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12%、129%、36%,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超90%,成為常州沖刺“萬億之城”的硬核力量。
如今,常州已匯聚了從整車制造、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電池管理系統到電池等3400多家產業鏈企業,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板塊中產業鏈最長、涉及領域最全的城市之一,更是全國唯一構建起“發儲送用”產業閉環的城市。
新能源產業的拔地而起,讓人們對常州在新一輪城市競逐中脫穎而出充滿了期待。陳金虎表示,常州將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定位,千方百計把發展之“勢”轉化為發展之“能”,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常州取得更多具有辨識度、標志性成果。
提升“軟實力”
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最優城市
良好的營商環境,既是一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產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今年省政府報告指出,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提振市場信心,不斷增強發展動力。
一直以來,長三角地區的營商環境在全國好評如潮,而位于地理中心區域的常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常州開辦的企業“全鏈通”綜合服務,入選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1》示范引領“最佳實踐篇”;獲評全國營商環境“開辦企業”指標標桿城市,經驗在全國推廣;2022年,常州全市首發及再融資總額達275億元,“雙百行動計劃”上市后備企業數量達411家,均創歷史新高。
在去年9月召開的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會上,常州發布了《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重點任務清單》,制定18項攻堅任務,細化180條改革舉措,聚力提升企業獲得感和辦事便利度、著力推動投資便利度和長期投資吸引力。
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之“穩”、發展之“進”。更低的運營成本、更高的辦事效能、更便利的貿易投資、更穩定的發展預期……如此種種,都讓常州地處長三角中軸樞紐的“硬”優勢更加凸顯,也讓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軟”實力更具吸引力。
風云變幻,不改人間正道;滄海橫流,更當破浪前行。
2023年既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常州市沖刺“GDP萬億之城”的決勝之年。眺望前行新征程,時與勢利好疊加,常州正朝著答好“萬億之卷”、“高質量之卷”、“未來之卷”的目標,篤定前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