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上海愛樂樂團的排練廳內,一場名為“詩情畫意”的原創交響音樂會正在緊張排演中。7月9日晚,由90后青年作曲家、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龔天鵬以中國唐詩宋詞和傳世名畫為題材而創作的《唐宋組曲》、鋼琴協奏曲《夜半鐘聲》以及《國畫交響曲》三部原創作品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
從展現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鋼琴協奏曲《中華史記》,到重述中華創世神話的清唱劇《炎黃曲》,再到描寫國粹之美的交響曲《京劇幻想》,直到這場濃縮了國學經典的“詩情畫意”音樂會……十年來,扎根于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龔天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以青年之姿展現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
一年前,龔天鵬產生了從唐詩宋詞和傳世名畫入手的靈感,他希望用民族化的純器樂交響來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之美。最終,這部作品將由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張亮執棒,來完成此次“詩情畫意”系列中三部作品的世界首演。
此次音樂會的上半場是“寫詩”,下半場為“作畫”。上半場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據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望岳》、李清照《一剪梅》和蘇軾《水調歌頭》而作的《唐宋組曲》。龔天鵬介紹說,這四首家喻戶曉的詩詞,分別對應著中國詩詞流派中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婉約派和豪放派,迥異的藝術風格為其創作提供了無窮靈感,豐富了作品的情感層次和表現力。另一首鋼琴協奏曲《夜半鐘聲》則是龔天鵬從一次偶然夜宿蘇州陸巷村的真實經歷出發,對詩篇《楓橋夜泊》的個人解讀,音樂在大起大落與大開大合之后,最終結束在涅槃式的寧靜之中,這里的“夜半鐘聲”成了自然生死和永恒精神的一種象征。
下半場的《國畫交響曲》的創作靈感分別來自于傳世名畫《洛神賦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這些作品既橫向兼顧了人物、山水和風俗等不同題材,又縱貫了三國、南唐、北宋等不同歷史朝代,以全景式的寫作手法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龔天鵬在第四樂章“清明上河圖”中首次采用了多媒體音頻與現場演奏相結合的手法,用以象征古今之間以及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在這一次“詩情畫意”的創作中,龔天鵬也從中國古圣先賢的身上,看見了中華優秀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一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既是當年詩圣杜甫的自我鞭策,也成為此后中國文人所共同追求的創作境界。這些年一直在“結構”上尋求突破的龔天鵬,未曾想到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會給他帶來一次不同以往的藝術啟發。當他走近畫中的行人、牲畜、車船、建筑,發現這幅畫的魅力正在于“結構”的嚴謹和巧妙,繁而不亂,長而不冗,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龔天鵬也將此藝術特點化用在了《國畫交響曲》的創作之中。
龔天鵬認為,音樂性也是詩詞和繪畫的重要審美特質之一,三者同源而生,在流變和發展中一直相輔相成。“這些詩詞名畫不但具有強烈的音樂性、故事性和交響性,更包含了這些偉大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內心世界。若能譜成國際互通的交響語言,既可以幫助聽眾更感性而立體地理解原作的思想意境,又可以借助古代文藝家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氣節來鼓舞今人。”(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