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投資要點:
公司發布2023 年一季報,業績符合預期。1Q23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44.18 億元(yoy-2.78%,QoQ+20.16%),歸母凈利潤為4.09 億元(yoy+0.45%,QoQ+277.1%),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4.07億元(yoy+0.31%,QoQ+355.23%),1Q23 年整體銷售毛利率同比下降1.53pct,環比上升11.43pct至15.73%,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同比分別漲跌-26.34%、1.89%、-0.65%、25.67%至0.81、0.62、0.14、0.08 億元,業績符合預期。1Q2023 年歸母凈利潤同比略增主要原因是:
1、磷酸一銨的銷量同比增長;2、由于原料硫磺、合成氨、尿素等價格波動變小,同時高價原料庫存消耗完畢,復合肥產品毛利率環比提升;3.合成氨項目建成投產進一步降低復合肥成本。
天氣原因導致春肥采購略有滯后,1Q23 年復合肥銷量同比預計略有下滑,公司高價原料消耗完畢,復合肥毛利率環比提升。由于原料硫磺、合成氨、鉀肥、尿素的價格從3Q22 年起大幅波動,導致部分庫存損失,進入1Q23 年高價原料庫存已消化完畢,公司復合肥毛利率環比提升,截止1Q23 年末公司存貨較3Q22 年末下降9.00 億元至27.76 億元。隨著公司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戰略的持續推進,公司磷礦石和合成氨自給率逐步提升,同時新型肥占比繼續提升,未來復合肥的毛利率有望逐步向上, 公司憑借成本優勢、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市占率將進一步提升。原料價格變動逐步趨穩,復合肥廠商恢復采購磷酸一銨信心,1Q23 年公司磷酸一銨銷量預計同比增長。
合成氨項目建成投產,一體化優勢進一步增強,在建工程奠定未來增長基礎。截止1Q23 年末公司固定資產較2022 年末繼續增加3.14 億元至68.97 億元,2022 年 9 月公司投資 17.3 億元的年產 30 萬噸合成氨技改項目正式投產轉固,達產后可滿足湖北三個基地磷酸一銨及復合肥生產需求,通過原料自給能力的提升和外購運輸費用的減少進一步降低企業磷復肥生產成本,并為公司進軍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等新領域提供重要保障。公司的磷酸鐵配套項目15 萬噸工業級磷酸一銨、30 萬噸硫鐵礦制硫酸、72 萬噸硫磺制硫酸等項目也已逐步進入試生產階段。1Q23 年末在建工程較2022 年末繼續增加1.83 億元至12.46 億元,主要為磷酸鐵及其配套項目、甘肅金昌基地的60 萬噸新型作物專用肥項目、礦山建設以及選礦項目等,產品結構的高端化疊加成本優勢進一步的增強奠定未來業績增長基礎。
公司未來將繼續夯實資源儲備,致力于打造磷復肥、新材料雙主業和磷石膏建材一輔業的“兩主一輔”產業格局,第二增長曲線逐步顯現。公司已陸續收購集團的巴姑磷礦和竹園溝磷礦,加總的采礦權規模約為270 萬噸(其中90 萬噸已實現開采,還有180 萬噸采礦證已拿到,正在建設中,預計將于2024-2025 年逐步達產),未來集團將持續將成熟的磷礦資源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夯實上市公司資源儲備。甘肅金昌基地的60 萬噸新型作物專用肥項目預計將于2023 年下半年建成投產。公司一期5 萬噸磷酸鐵目前已建成投產并實現銷售,2022 年精細磷化工實現營收2.92 億元,毛利率為24.9%。不僅湖北基地,江西瑞昌投建的磷化工及磷礦伴生氟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也在順利建設中,預計3 萬噸無水氟化氫和2 萬噸白炭黑也將于2023 年底陸續建成。同時公司目前擁有國內首套磷石膏提純量產裝置、自主研發建設國內首套100萬噸磷石膏提純量產裝置、建成投產國內首套50 萬噸建筑石膏粉鍛燒線,磷石膏年處理能力550 萬噸以上。
投資分析意見:國內磷復肥龍頭,公司渠道、資源、成本優勢明顯。復合肥行業集中度提升帶動龍頭企業市占率持續提升,集團磷礦的逐步注入進一步夯實公司資源儲備和一體化優勢, 一期磷酸鐵項目順利投產,公司未來將繼續向下拓展磷酸鐵及氟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開啟第二增長曲線。我們維持公司2023-2025 年歸母凈利潤預測為14.00、16.51、20.15 億元,對應EPS 分別為1.07、1.26、1.54 元,當前市值對應PE 為11、9、7 倍,繼續看好公司作為一體化龍頭未來的成本優勢,復合肥市占率有望持續提升,同時看好新項目逐步達產帶來的業績增量,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1.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2.復合肥、磷肥價格下跌;3.農產品價格下跌導致復合肥需求減少;4.
新項目建設進度低于預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