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蔥蔥,一畦畦大棚菜長勢喜人,一處處標準農田形如棋盤。仲夏時節,記者驅車行駛在朔州市朔城區的鄉間小道,滿目綠色間閃動著農民朋友勞作的身影,歡聲笑語在田間地頭回蕩……從朔城區鄉村的變化不難看出,農業發展強了,農民日子好了,農村面貌新了。
運用膜側播種技術提高玉米產量
近年來,朔城區依靠科技強農支撐,培育壯大特優產業,打造綠色有機品牌,闖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區重點推廣玉米及雜糧膜側播種技術,讓這項有著省時省力、耐旱保墑等多種優勢的農業技術“遍地開花”,成為帶動農戶增產增收,促進糧食穩產保供的“好幫手”。
(資料圖)
朔城區滋潤鄉南西河底村村民王富告訴記者:“通過運用膜側播種技術,玉米每畝可增產最少150公斤。去年春天風大,未使用膜側播種技術的玉米全被吹倒了,采用膜側播種技術的玉米就不受影響,幾乎全部長上來了。”
膜側播種技術,全稱“玉米及雜糧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是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發的一項玉米雜糧精量播種藝機一體化實用種植新技術。2017年,該區開始推廣膜側播種技術,這項技術不打孔、不放苗、不開溝,極大地減輕了勞動量。
截至目前,朔城區膜側播種機保有量1400臺,達到了日播300畝的能力,膜側播種面積50萬畝,種植品類從玉米延伸到了各類小雜糧,同時輻射四周,帶動連片應用膜側播種技術近1000畝。
走出種稻種菜新路子
2023年,朔城區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800畝,三分之二稻田是從原來的鹽堿地改良而來。
朔城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我們將過去的改地適種調整為改種適地,成功走出了一條以稻治堿、以水治堿的新路子。讓鹽堿地煥發生機活力是朔城區的一大創舉。”
隨后,記者來到朔州市臻勤農產品有限公司,參觀了高原冷涼蔬菜種植基地。該公司負責人郭瑞告訴記者,他們充分發揮當地高原冷涼、光照充足、溫差較大的優勢,在2021年首創高原冷涼蔬菜種植基地,于2022年繼續推廣應用有機農業栽培技術,施用有機肥,禁用各種農藥,走自主研發、自主育苗、自主管理之路,種植面積突破1500畝。
目前,該公司依靠蔬菜品質、特色品牌占領市場,已在太原市尖草坪市場、大同市振華貨站、晉中市匯隆市場、臨汾市馨陽市場、朔州市大運市場等設立批發點。
朔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朔城區堅持‘大農業’發展思路,深挖農業潛力,積極調整蔬菜產業發展結構,憑借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特點,推動高原冷涼蔬菜種植發展,讓其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積極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
2022年以來,朔城區以專項行動為契機,積極創新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思路,暢通“小農戶、集體組織、托管服務主體”三者之間的有機銜接途徑,通過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降本增效,同步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托管面積達20.8萬畝,極大地解決了勞力不足問題,提高了農業生產質效。
為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朔城區制定出臺了《朔城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施方案》和《朔城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指南(試行)》,有針對性地破解當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存在的土地細碎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讓“補丁地”聚成“整塊田”,分散自耕變為規模經營,粗放管理走向精細調控,為鄉村振興之路探索出一條寶貴經驗。
在朔城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各鄉鎮統籌農業生產主體,積極整合省級農業生產托管項目、有機旱作農業發展項目和耕地質量地力補貼、種糧補貼等多項農業生產優惠政策,確保托管服務能夠充分享受政策支持。同時,聘用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和山西農業大學專家進行全程指導,通過線下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線上交流溝通、釋疑解惑相結合的方式,為規范高效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記者 劉成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