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水運在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全省港口吞吐量、內河貨運量長期處于全國首位。但我省港口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如何進一步破解港口發展業務分散、服務能力不強薄弱環節,挖掘更多港口新功能?江蘇港口正以信息化為突破口,開啟全省智聯港航新模式。
港口競爭轉向供應鏈競爭
自古以來,江蘇因水而興、因水而盛。長江橫貫東西,江蘇段僅占長江通航里程的1/7,但承擔全長江流域近70%的運量。京杭大運河縱穿南北,來自13個省份的2萬余艘船舶常年在江蘇段航行,江蘇段貨運量占京杭運河全線貨運量的80%,是萊茵河全年運量的兩倍左右。
省交通運輸廳港航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截至2018年10月,全省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9.3億噸。作為全國唯一兼具海港、江港、河港的港口資源大省,江蘇擁有蘇州、連云港、南京、南通、鎮江、泰州、江陰、淮安等8個億噸大港,全省港口吞吐量及億噸大港數等多項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不過,全省港口發展總體比較粗放,利潤偏低,整體利潤只有上海港口集團的9%左右。”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蔣昭乙分析說,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港口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偏低,數據標準不統一,深度融合、相互銜接的力度不足,運輸結構還不盡合理,水運資源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港口作為物流供應鏈中的核心樞紐,匯聚著巨大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與過去的港口功能相比,現在的港口功能已有質的改變,港口在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發生深刻變化。現代港口的競爭正在演變為港口所參與的供應鏈之間的全方位競爭,對港口服務的精細化、敏捷化、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省交通運輸廳相關人士認為,國內各大港口正處于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全面提升江蘇港口的綜合競爭力,亟待破題。
把“一群港”鏈接在一張網里
“和國內發展領先的港口相比,我省的港口功能太單一,傳統經營模式已經落后。”蔣昭乙指出,港口傳統產業只有與信息化互動、互補,才能實現升級換代,從裝卸轉向全物流鏈運營,從而推動港口經濟結構調整。
建立現代新型港口產業體系,高端化、集群化、集約化和生態化是主要特征。“省港口集團成立以來,一直在全面推進港口轉型發展。”省港口集團董事長王永安表示,港口一體化轉型發展,歸根結底是資源整合,但這不是資產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將各港口的生產、經營、管理等要素有機統一,將大量碎片化的貨源、客戶、航線、航班、鐵路等信息進行歸納集中。
2018年12月1日,省港口集團發布信息化發展戰略,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用一張張有形的、無形的網,把全省一群港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建設一個“江蘇港”。
“信息一體化,就好比把自來水管全疏通,打開每個水龍頭,都能出水。”省港口集團信息科技公司綜合部副經理吳鑫鵬介紹,搭建網絡、提供通道,高效配置資源,打通“港航貨”各個環節,打造無邊界信息流穿透“港航貨”業務領域之間的墻,構造“供方+需方+物流公司+船東+港口+海事+海關(等)”航運生態圈。對內,通過統一的生產管理系統,破除原有屬地壁壘,打破數據孤島,統籌集團各港口的生產和經營,優化碼頭貨種結構和航線航班資源,實現一體化、集約化的經營管控;對外,通過搭建一站式的港航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給客戶提供全程物流方案、物流信息查詢、口岸通關等便利化信息服務,提升全省港口綜合服務能力。
讓數據有序共享創造價值
“五花八門的信息,不一定都有價值,要通過整合數據,讓數據有序共享,從而創造更多價值。”省港口集團信息科技公司開發部經理林政說,由于資源分散,現在江蘇集裝箱遠洋運輸基本要到上海港或寧波港中轉。將來,全省科學整合全省港口數據后,就能開設更多遠洋航線,全省遠洋貨物可集中到太倉港出海。
信息化水平將直接衡量港口綜合實力,直接決定港口發展走向和水平。
“集成物流資訊、車源信息、貨源信息、倉儲信息、航線信息,快速而有效地整合公、鐵、水等運輸資源,提升全省港口多式聯運的水平和規模,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綠色物流,推動江蘇實體經濟發展。”省港口集團信息科技公司執行董事葛峰說,信息價值潛力巨大,通過信息一體化,推進港口一體化改革,實現傳統港口向數字港口轉型,既能促進港航產業升級再造,打造港口樞紐經濟,還能變成本中心為利潤中心,形成港產城聯動。
目前,除南京港商務系統、連云港鐵水聯運系統和張家港生產操作系統外,我省多數港口信息化基本停留在無紙化辦公的水平,與國際國內先進港口差距明顯。
“讓信息技術服務港口一體化發展,迫在眉睫。”王永安介紹說,把江蘇沿海沿江港口由“一群港口”變成“一個港口群”的過程,將一個個點整合成面,推動港口從規模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已經破題。
省港口集團已將人、機械、貨物、場地、船舶等進行全要素聯網,助推南京港沿長江整合并購集裝箱、液體化工港口資源。逐步明晰各重點港口的發展定位、功能分工及主要貨種運輸系統的合理布局,優化沿江沿海港口的樞紐功能,推進港口集群化發展,力爭早日實現全省港口“江海聯動、擁江融合、功能錯位、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