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臣在,攬史上煙云,燈火映紅千載夢;一門旭日升,醉江南景色,鶯聲啼綠一城春”,這幅蘇州胥門對聯氣勢磅礴、內涵豐富,是由吳繼強先生撰寫,著名文化大家言恭達先生書寫的2019楹聯,此聯剛剛在微信朋友圈一亮相,立即成為網紅楹聯,獲得點贊無數。
言恭達為蘇州胥門書寫的2019年度春聯
古城平添新風尚,城門勝似家園戶
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人們對于歲時節令的變化十分關注,在一些月份的稱謂上也很有特點。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夏歷”,即夏王朝定的歲歷,因為它與農業密切相關,所以又稱“農歷”。封建帝制推翻后,我國開始與西方的公元紀年法接軌。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于頒布歷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歷書。隨后確定,1月1日為“新年”開始。從此,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歷”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所以又稱“公歷”;一種是傳統農耕社會的“農歷”體系,這個體系與陽歷對應,所以又稱為“陰歷”。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
陽歷的第一天1 月1日,西方人僅稱之為“新年”,但中國人把這一天稱為“元旦”,因為這個詞也是由我們老祖宗發明的,原先藏在《晉書》古籍里,后來被“活”用到陽歷新年的開始。將夏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稱為“春節”,剛好是在春季。漢語詞匯豐富,由此可見一斑。“元旦”“春節”明確分工,都是在國民政府初期完成的。
常州2018年掛春聯資料圖
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商歷”“周歷”“秦歷”,它們與“夏歷”的區別僅在于以哪一個月為“歲首”的問題,四者之間,歲首依次遞減一個月,即“商歷”以現在的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周歷”以現在的農歷十一月為歲首,“秦歷”以現在的農歷十月為歲首。到了漢代,朝廷最終確定采用夏歷,所以沿用至今。
中國人出于對農歷的尊重,從《春秋》經“春王正月”中汲取紀年方法,將農歷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此外,人們也把冬季三個月分別稱為十月、冬月、臘月,“寒冬臘月”就是指的這兩個月。記得小時候,老一輩都是這么稱呼的,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也這樣說著,傳統歲時習俗文化就是這樣被人們自覺與不自覺地傳承著。
“臘月”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個月,這個月禁忌最多,印象最深的有:欠人家的錢必須在這一個月還清;任何人不許再罵別人說臟話了;不許再說不吉利的話了,小孩子一定要聽大人的話;大人不許再打小孩子了;等等。這一個月,也是最快樂忙呼著的一個月,人們要精神飽滿地以不同的喜慶方式,迎接新年“春節”的到來。在豐富多樣的喜迎“春節”活動中,寫對聯(又曰寫“春聯”)、貼對聯,用吉祥喜慶語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祈盼祝福等,是臘月里要做的一項重要事情。
平仄對仗對聯樣,門楹樓閣廳堂柱
“對聯”的起源,與漢語豐富的詞匯有關,與漢字閱讀時的“四聲”聲調有關,更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歌賦的兩千多年的發展有關。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原本都是可以吟誦或吟唱的,尤其是東漢時期佛教音樂的傳入,更增添了漢字的音樂節奏感。“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駢驪”詩文出現后,“對聯”的出現,可以說是在詩詞歌賦“文化大餐”后呈現的“小菜一碟”,是水到渠成,得來無須費功夫的事。“對”者,成雙成也;“聯”者,兩者之間文意文氣相通相關也。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中認為,五代時期后蜀君主孟昶所題寫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最早的對聯;也有認為,東晉王羲之寫的“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對聯最早。這些追溯都很有意義,因為它是用“兩句”語言來表達一個完整含義的最佳形式,它不是詩詞,更不是歌賦,猶如從亞當身體中抽出的一根肋骨而長成的夏娃,一旦誕生后,就有了無限的魅力與生命力。為普通百姓所喜歡,走進了千家萬戶。
與詩詞歌賦不同的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程式是,對聯是一定要張貼起來或者掛起來的。家用對聯要貼在居家的門框門楣門堂上,開始可能沒有橫批,后來發展為上聯、下聯、橫批。發展到后來,民間還通過剪紙工藝,將吉祥圖案懸貼在門楣上,揚州一帶,俗稱“掛樂”。經過精心打扮的春節家家戶戶,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楹聯”是對聯的孿生兄弟。楹者,柱也,具體指堂屋前面的柱子,泛指所有建筑的柱子。隨著對聯民俗價值、審美價值的不斷被發現,人們不再滿足于將其只作為居家門戶所用,而被廣泛運用于大型建筑如寺廟、樓閣、廳堂等的廊柱上,采取的形式有的是懸掛,也有直接貼在柱子上的。人們將張貼懸掛在楹柱上的對聯稱為“楹聯”,順理成章。楹聯的字數一般比對聯多,不是五言或七言就了結的,往往呈現起承轉合、迭宕起伏特點。但通常人們在講對聯時,往往潛意識中已經將楹聯包含在內了,似乎有點約定俗成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具體是到了21世紀的2016年,“對聯”的另一個同胞兄弟誕生了,它的誕生地就在我們南京,我把它稱之為“城門聯”。
2016年春節來臨之際,在江蘇省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江蘇省楹聯研究會等部門和單位的共同發力下,南京市明城墻上的9個城門掛上了對聯。對聯的內容通過征集評選后產生,再由省內著名書法家分別揮毫書寫。南京明城墻,雖歷經滄桑磨難,但巍峨蜿蜒,雄姿英發,是南京這座城市的象征,更是這座城市的精神符號。城門高大雄偉,地處交通要津,是這座古城的“眼”。懸掛在城門兩側的一副副對聯,顯得氣魄非凡,十分吸引眼球,獲得廣大市民的高度贊譽。“城門聯”為南京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輝添色,更為這座古老的城市營造了濃郁的“春節”喜慶氛圍。
無錫2018年掛春聯資料圖
2017年,南京將掛城門聯增加到12個,能夠掛對聯的城門都給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古都南京被裝扮得像個大客廳,人們進入城門,猶如進入到自己的家園一樣感到溫馨。
2018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江蘇網牽頭組織南京以外的其他12個城市的24個城門攜手加入到掛“城門聯”的大軍中來,江蘇大地,一時間,有36個城門在同時歡歌,喜迎新春佳節的到來。一座座城門,就像肩披紅色綬帶、彬彬有禮的禮賓先生們,在古城門口恭迎著人們的到來。
2019年春節即將來臨,據活動主辦方——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江蘇網副總經理管云林介紹,這次掛春聯規模擴大到全省40個城門,這既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也是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打造城市新民俗,讓春聯從家門跨越到城門,也是家國情懷的體現。
忽如一夜花千樹,城門高掛楹聯語
蘇州與南京一樣,也是198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當時全國有24座城市被列入,江蘇就有3家,還有一家是揚州市。蘇州古城保留下來的城垣不算太長,但城門保留了幾座,如:閶門、胥門、相門、金門、齊門、平門、婁門、蛇門、盤門等。每座城門都是一處風光,一處景點,每座城門都有特定的意義,猶如一本教課書。胥門位于蘇州城西萬年橋南,坐東西向,是歷史悠久的蘇州古城門之一。
提起蘇州城的建城史,人們當然會想到2500年前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因為當年伍子胥奉吳王之命,“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城池,形成大城和內城,那是蘇州最早建城之始。但必須指出的是,伍子胥當年建造的城,與現在的蘇州城不是一回事。伍子胥當年建造的城,其地理位置在今木瀆鎮境內,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已經將其輪廓基本摸清?,F在的蘇州城始建于東漢順帝(126-144)年間,由“會稽郡”變為“吳郡”所在地,目前的蘇州城基本保留了東漢時期的輪廓。之于“胥門”,原先是在城南面,面對太湖之濱的胥口,后改筑在蘇州城的西側至今。“胥門”之得名,一說此門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一說伍子胥被害后,頭顱曾掛在此門上。確切的解釋應該是:因太湖“胥口”而得名?,F在的胥門為元代修建,更多的是代表了吳地百姓對伍子胥的紀念之情。
2019年,胥門的春聯內容,能夠緊扣伍子胥與蘇州城的關系,結合城門方位朝向,由古往而今朝,由一城而江南,由燈火而春綠,在歷史與現代對話中,給人以古城日益煥發勃勃生機之感。書法大家言恭達先生在書寫這副對聯時,飽蘸激情,主要運用隸書筆勢,個別字兼及篆體筆勢,采用繁體字形式書寫,不僅增添了這副城門對聯的厚重歷史文化內涵,更顯得書法藝術韻味飽滿,令人駐足,養眼而又咀嚼不已。春節期間,欣賞這副城門對聯,可謂是“二美具,四難并”矣。
有詩贊曰:
大哉乾元坤道暖,
春回萬戶飲屠蘇。
門對朝陽納吉慶,
窗含紫氣迎五福。
平仄對仗對聯樣,
門楹樓閣廳堂柱。
忽如一夜花千樹,
城門高掛楹聯語。
古城平添新風尚,
城門勝似家園戶。
城鄉佳節春之聲,
山河盛世展宏圖。
標簽: 江蘇城門掛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