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邁入5G商用元年。本期科技周刊推出“商用元年 中國出發”5G特刊。
比計劃提早近一年,中國跨越預商用階段,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這是2019年值得記錄的一刻,相比其他國家搶位發牌,中國5G發牌的意義更為特殊:以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用戶數量,5G商用具有標志性意義。
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后、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后,我國終于躋身5G技術的第一梯隊。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從1G到5G
中國通信的追趕歷程
此前,我國5G商用計劃時間表為:2018年重點城市試點,2019年預商用,2020年發放商用牌照,正式商用。
“提前近一年發牌,并非倉促上馬,大前提是:在技術上中國已經準備好了。”東南大學國家移動通信實驗室潘志文教授說。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表示,當前全球5G正在進入商用部署的關鍵期,我國5G產業已建立競爭優勢,也已經具備商用基礎。
美國有關5G生態系統報告稱:中國、韓國、美國和日本在該領域處于“第一梯隊”;英國、德國和法國被視為“第二梯隊”;新加坡、俄羅斯和加拿大則構成“第三梯隊”。
但是,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通信事業都落于人后。“1G時代,我們的設備大部分是引進的,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潘志文介紹。到了2G,依然由歐美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中國已出現了“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等企業,在設備上做到了部分國產化,并積累了一定技術經驗。3G時代,我國意識到標準化和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經過多年投入研發,2000年我國提交的TD-SCDMA成為3G三大國際標準之一(另兩大標準是美國的CDMA2000和歐洲的W-CDMA)。
早期2G、3G的研發為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積累了經驗、提升了技術水平、培養了大批人才。因此,在4G時代,我國得以改變被動局面,開始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我國主導的TD-LTE成為國際標準,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網絡。
“只有掌握了通信業的標準,在標準化和知識產權上作出貢獻,才能有國際話語權。”潘志文說,在5G早期研究時,我國就積極介入標準化的制定,并利用中國的市場能力,逐步實現對外輸出標準、技術、產業鏈和市場。現在,我國5G技術無論是在知識產權、標準提案還是標準立項數目上,作出的貢獻均位列世界首位。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后、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后,我國終于躋身5G技術的第一梯隊。
群雄逐鹿
全球5G商用競賽
2019年是5G產業全面加速、全球競賽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中國正式發放5G牌照之前,韓國、美國、瑞士、英國已正式宣布實現5G商用。
4月3日,韓國搶先宣布為5G用戶辦理入網手續,成為第一個5G商用國家,而按照韓國的計劃,預計2020年下半年實現5G全覆蓋。4月6日,美國運營商Verizon推出首個商用5G網絡,正式將美國帶入5G時間。5月7日,瑞士電信正式提供5G商用服務,成為歐洲第一個商用5G的國家。5月31日,英國電信公司旗下的EE公司宣布,在英國六座城市正式啟動5G服務,至此英國也正式進入了5G時代。
“有些國家雖然商用早,但在應用中出現了網絡覆蓋度不夠廣、網絡不穩定等問題。”潘志文說,相比之下,我國的5G建設選擇了較為穩妥的策略。
5G商用群雄逐鹿中,我國的優勢在哪?
5G建設的核心能力主要在標準專利、網絡覆蓋和終端設備三個方面。
我國在5G標準制定上,已經擁有了重要的話語權,我國提交的5G國際標準文稿占全球32%,牽頭標準化項目占45%。截至2019年5月,在全球20多家企業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我國企業占比超過30%,位居首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龔達寧說,在技術標準方面,我國倡導的5G概念、應用場景和技術指標已納入國際電信聯盟(ITU)的5G定義,我國企業提出的靈活系統設計、極化碼、大規模天線和新型網絡架構等關鍵技術已成為國際標準的重點內容。
除了專利標準,我國在5G頻譜方面也具有優勢。據本刊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介紹,中國在3GHz和4GHz頻段的頻譜使用上,處在全球引領水平;與5G頻譜劃分的情況相適應,中國6GHz以下頻段的5G系統和終端設備都處在全球領先水平。
網絡建設規模對于5G的商用至關重要。我國三大運營商早已在各大城市建設5G基站,開展5G外場測試。4月23日,中國聯通宣布其5G網絡要在7個城市城區實現連續覆蓋,在33個城市實現熱點區域覆蓋,在N個城市定制5G網中專網,形成“7+33+N”的最新部署。4月26日,中國電信表示已建成跨省跨域規模試驗網,并在17個城市開展5G創新示范試點。5月,中國移動宣布全面啟動5G規模試驗網建設,在5個城市開展網絡規模試驗,在12個城市進行5G業務示范試驗網建設,圍繞31個應用場景開展5G應用示范。
5G商用同樣離不開終端設備的發展。目前華為、OPPO、ViVo、小米、中興、聯想等都推出了5G手機。快速打通產業鏈也正成為各方共同目標,三大運營商在加快與地方合作布局5G網絡的同時,也在5G+醫療、5G+交通、5G+智慧城市等多方面發力。在產業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5G技術和產品日趨成熟,已建立競爭優勢。
行業探索
5G的生命在于應用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測,至2030年,5G帶動的直接總產出將達3.6萬億元,經濟增加值2.9萬億元,就業機會將增加800萬個。高通的一份《5G經濟》報告也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經濟產出,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
面對5G藍海,進入第一梯隊的中國,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首先,5G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發放牌照只是允許運營商進行規模化網絡建設,后期還需要進行網絡優化、終端產品的互操作等,這些都將在第一時間得到消費者及市場的驗證,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任正非也曾說過,5G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更大的挑戰則是培育新的行業應用。過去的四代移動通信技術(1G、2G、3G、4G)全部是服務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5G則主要是服務“物與物”和“人與物”之間的通信需求。“4G商用后提供了良好的網絡支撐,產生了微信、移動支付等層出不窮的新應用。同時,這些新應用又給4G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因此4G網絡得以良性發展。”潘志文說,目前5G技術已經成熟,但還需要殺手級應用來支撐,5G需要和實體經濟共同尋找最適合的應用場景、物聯網終端產品等,方能實現從移動互聯到移動物聯。
5G發展總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標準制定、技術研發和產品研制;二是頻譜分配、網絡建設和政策完善;三是應用推廣,構建融合應用產業生態。商用牌照的發放,意味著對于5G應用的探索進一步加速。
“5G技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項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我國5G進入商用,將充分釋放三大功能: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王春暉教授說,這三大功能將大力推動5G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構建基于5G的全生態產業鏈,促進5G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促進系統、電子元器件、芯片、終端等產業鏈進一步成熟和升級。
今日活躍的互聯網巨頭,大都得益于4G時代的紅利。5G正式發牌,只是5G商用進程邁出的第一步,5G時代的產業格局將如何重塑,我們將拭目以待。
記者 蔡姝雯
標簽: